【奔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创办龚宇·知止致富
“在过去,道路是无法通行的,成熟的樱桃只能用手拿,好的水果也变成了第二个水果;现在,道路畅通了,你可以在几分钟内开车上山,新鲜水果可以在同一天送到全国各地。今年春天,12英亩的樱桃收入超过10万元。”山东省栖霞市亭口镇一家村的村民易建起了自己的果园,并向记者讲述了村子里的变化。
过去,一家村只有55户126人,几百年来只有一条羊肠从山里出来。大部分果园集中在半山腰,许多地方被遗弃,这使得依靠大山吃饭成为一种奢望。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出去工作,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70岁。
“如果你不努力,我们的村子就会被打散。等等,跟得上呼吸机的危重病人有什么区别?”在国外经商多年后回到村里当党支部书记的易,看到家乡的贫困时,几次哽咽。2017年初,烟台发出号召,要求村党支部领导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让易看到了出路:把村民拧成一条绳子,抓住发展的群体,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他们开始以“原股+创业股”的模式运作,实行“工作票制度”来记录工作。
“路不通,一切都是白色的。如果你没钱请修路队,那就自己动手吧。我想看看石头是硬的还是我家的骨头硬的。”2017年9月,易在开山工地插上党旗,与十几名党员共同修建了进山路。
起初,村民们没有正面回应。\”党员和干部必须带头.\”易和村里的“两委”成员放下手中的工作,在戴岳的工地上忙碌着。人们心中有自己的秤,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加入筑路团队。“这条路是我自己修的。党支部真心为人民着想,我们不这样做。”村民易仲博(音译)走出家门,在建筑工地上挥舞着锤子。
树立一个愚蠢的野心,敢于啃硬骨头。半年后,一家村的人们在山里开凿了一条5.5米宽、5.5公里长的环路,并修建了一堵3公里长的路边墙。一系列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打了两口深井,修复了三个废弃的池塘,修建了一个800立方米的新高水位水库。该村近350亩果园已采用微喷灌溉,三年严重干旱和每年缺水的灌溉问题已完全解决。彝族家庭不再“依赖天气”,平均每亩果园的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
为了致富,一家村积极规划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已种了2000多棵“晚红脆”桃树,饲养了170多头藏香猪,建了9个种植玉菌的大棚。
站在一家村的山顶上,向下望去,用大锤和鹤嘴锄打开的山路充满了希望。易指着西藏生猪养殖基地和玉菌大棚对记者说,到今年年底,村集体收入可达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可达1.6万元。“今后,我们将探索乡村旅游、农家乐、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形式,逐步吸纳周边村庄400多户、1800亩果园加入合作社。”易自信地说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金虎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