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起来真好看】霞山村的“下坡”扶贫路
“顺天耀日,迎接繁荣的岁月,汲取春风扶贫开发的精华,为美丽的乡村画上新的篇章。2017年春,乡镇党委吹响了扶贫搬迁的号角,在村“两委”和村里知名人士的支持下,群众响应,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了3000多万元…领导人民,创造收入致富,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每一棵草和树都很难找到;一砖一瓦,帮助真情。向大河借成千上万的受欢迎的水,并研究它作为对党的书法献礼。为了彰显党的风采,启迪子孙后代,特勒之石闻名遐迩,历久弥新。”
——霞山村碑文
感恩节药片
青海新闻网美丽的青海客户新闻(记者陈郁图片报道)当你走进青海省海东、新民、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一个农村村庄——小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张写有175名霞山村村民的感谢信,短短的几百个字,表达了你的真情。
原霞山村深山峡谷,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有111户人家分散在三座山上,沿山而居,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困难。这是一个著名的贫穷村庄,食物依赖于天气,土地依赖于谷物。
2017年8月,霞山村村民受益于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至自然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松树乡路家堡村。统一的安全住房、标准化的村级服务中心和诊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一个干净、有序、美观、和谐的全新“升级版”霞山村出现在人们面前。
下山村新村航拍图
在搬迁后的李秀泉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有沙发、茶几、电视和网络设备。“我们村的名字是下山。这一次,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山确实是一种好生活。”李秀泉告诉记者:“政府在建新房的时候,不仅补贴我们,还多次征求我们的意见,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
当他提到新房子时,李秀泉充满了感情:“他没有搬下来的时候,他走了土路,住在土房子里,睡在土炕里。我媳妇在家务农,我在外面做苦力,每天挣几十美元。搬下来后,学校和诊所都离家很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比以前好了。现在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也开始了水产养殖业。我每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
老人脸上挂着幸福的笑脸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山村里的支援单位——海东市民和县委组织部。
精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民和县委组织部严格执行“双扶机制”,先后选派两名“精兵强将”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组织部党支部每季度与村党支部召开座谈会,省厅党员干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开展“固定党员日”等联合活动,在重大节假日积极开展慰问帮扶活动。每两个月组织干部到贫困双职工家庭去,了解双职工家庭的思想动态和家庭状况,了解党的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改善家庭关系。同时实施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道路硬化、搬迁等项目,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有效解决了村党支部的实际困难。2020年,霞山村被确定为党建示范点,主题是党建引领拆迁户后续发展。
目前,下山村的第一任书记是张学理,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张嘎石”。
在村民眼中,他们是一个伟人。
2017年,张学理从前任一秘李忠德手中接过了“指挥棒”。虽然当时霞山村整体脱贫,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产业发展尚未成形。张学理希望他能“趁热打铁”,让村民们尽快站稳脚跟,尽快致富。
孩子们正在新建的广场上玩耍
为此,张学理蹲在动迁区督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一道,协调动迁区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有111户拆迁户住进了新建的安全房,标准化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矗立在村中,为每一户居民硬化了道路、水、电和网络。健康室、文化活动广场、休闲亭、大大小小的花园、太阳能路灯和塑料篮球场一应俱全。该镇第一个污水管网系统和第一个污水净化站也已建成。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政策和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电焊、养殖、烹饪等技能培训课程。
不仅如此,张学理还与村民合作,全面改善搬迁区的环境卫生,将霞山新村建设成为民和县高原美丽乡村示范区。发展工业是摆脱贫困的最有效途径。鉴于一些贫困户在全村搬迁后寻求产业转型,他们一方面继续做好小规模家庭农业,另一方面积极动员村里的富裕领导和返乡大学生发展大规模农业。
你笑起来真好看。
目前,投资近1000万元的专业养殖合作社已经成立,工厂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建成后,每年育肥的牦牛和肉羊可达2000只,可带动至少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实现移民搬迁、稳定致富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过去的贫困山村正在复兴,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艰难前行。“下一步,我们将转移闲置土地资源,培育适合霞山村发展的产业,加大技能培训,拓宽拆迁户收入渠道,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步实现搬迁稳定目标。”新民乡党委书记王有莲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