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人民身边|一个人不能脱贫致富
图:严启发(右二)向贫困家庭讲解教育扶贫政策。
照片:闫启发(右一)参观农民搬迁后的新居。
莫西沟村的真实写照是没有土地可以耕种,没有办法做生意,也没有办法学习。这个深山里的村庄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的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青海省检察院检察员严启发成为村里的第一任书记后,他决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我下定决心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2015年10月,作为扶贫工作的一员,我被青海省检察院选派到共和乡磨石沟村开展扶贫工作,2017年5月,我被任命为该村第一书记。当我第一次到达磨石沟村时,我发现村里没有支部书记和村长。村民们只能靠一亩三分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严启发告诉记者。
“我们山顶上的村庄几十年来一直未能摆脱贫困。年轻的第一书记能摆脱贫困吗?”村民们对这位年轻的扶贫秘书更加怀疑。听了村民们的意见,阎激励他下定决心,全村的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人能摆脱贫困。
严启发在村里吃东西,住在村里,在山上走来走去,拜访家人是他的日常工作。他的手机计步器每天有2万多步,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微信活动”的榜首。根据“五项意见”,即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没有记账员、看有没有残疾或重病躺在床上,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查,他基本摸清了村里的情况和农民的财力,为今后精确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支部建设,帮助村民解决问题
“没有组织和领导,一个村庄的发展就是空谈。”严启发说。面对党支部建设停滞、“两委”工作进村停滞的现状,严启发从完善“两委”队伍入手,组织村民选举两名80后和90后村干部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随后,通过建立党员和群众的微信交流群,把党的扶贫惠农政策经常推向群众,通过开展与群众的聊天,了解村民想要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从而为切实开展准确的扶贫工作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有了组织,更多的是依靠组织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思想问题.\”严启发表示,贫困村不仅存在基础设施等“硬件”问题,还存在“等待必要”和“读书无用”的普遍观念。这里的成年人不重视学习,孩子们初中毕业后基本上都在家工作。
“消除贫困,放松思想教育,加强宣传教育,传播积极的能量,这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引导村民变成‘要我摆脱贫困’和‘我要摆脱贫困’。”严启发说。在实际工作中,他总结了工作的“三点法”,即每户走访留守人员并亲自讲解扶贫政策;对于农民工和大学生等年轻人,他们可以随时通过公共号码“磨石沟新篇章”推送国家政策和相关信息,让年轻人了解村庄的动态;对于党员来说,他们利用支部大会来传播新思想,并要求党员和村干部带头发言,把他们展示给邻居,并告诉他们的亲属。久而久之,\”三点法\”就成了颜激励大家脱贫致富的秘诀。
卷起袖子,带领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磨石沟村土地贫瘠,用水困难,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扶贫项目,严启发反复调查和论证,终于锁定了光伏产业扶贫项目。“两批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贫困家庭带来9.9万元的收入。”严信心满满地说道。
扶贫项目启动后,严启发开始推动磨石沟村易地搬迁,他想把扶贫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起初,村民们不接受搬迁,所以颜鼓励他们挨家挨户地工作。截至2018年底,磨石沟村的所有贫困家庭都搬到了乐都区新建的新农村社区,2019年,非贫困家庭也相继搬迁。
\”下山后的生活条件和过去真的不一样了.\”村民李忠岳(音)谈起他的新家时,满心欢喜。李中岳说,搬迁前,他一直住在土坯房里,看到老房子很快就要倒了,他想盖新房子,但没钱;搬迁后,我住在一个80平方米的公寓大楼里,有客厅、卧室、阳台、厨房和浴室,以及各种设施。夏季,社区被花草树木遮蔽,冬季进行地热供暖。搬迁后,李忠岳在施工现场工作,每月固定收入超过5000元。
搬走后,没有耕地收入,村民靠什么生活?考虑到这一问题,严琦联系企业进行培训,组织村民参加就业培训班,并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缓解了搬迁村民的后顾之忧。此外,严启发通过多方协调,对5户无力发展产业的贫困家庭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并获得了重度残疾人“补贴政策”,帮助无力支付危房改造费用的贫困家庭协调救助资金。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和一系列的扶贫措施,磨石沟村已经彻底清除了“贫困的根源”。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们感受到了扶贫带来的好处。年轻的严琦发可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