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新闻学界泰斗赵玉明逝世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新闻学界泰斗赵玉明逝世

中国新闻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新闻学带头人赵逝世 记者从赵教授的亲友处获悉,中国新闻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于8月30日上午在京逝世,享年84岁。 据2…

中国新闻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新闻学带头人赵逝世

记者从赵教授的亲友处获悉,中国新闻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于8月30日上午在京逝世,享年84岁。

据2013年第10期《教师是我一生的身份——中国传媒大学赵教授访谈录》报道,赵1936年出生于山西汾阳的一个农村地区,其父早年曾在天津工作。20世纪40年代初,他的家人搬到了天津。时至今日,赵仍记得天津的许多边界,如一些珍宝。“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在那里学习,我可以算作天津人的一半。”

几年后,由于父亲生病,他全家从天津搬回老家,留下赵一人在天津上学,直到1955年高中毕业。“高中毕业时,我就准备申请大学了。那时我很好。文科和理科都不错。我们的班主任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每个人都学习文科,所以我报了中文系。”由于老师的影响,赵一口气填了三名志愿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南开中文系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最后被北京大学中文系顺利录取,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系55年级2班的学生。

赵仍然记得在北京大学学习的经历。“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招收了大约200人,新闻专业有3个班,一个班有30多人,占近一半。那时,我们的老师包括、、张龙东、郑兴东、何,还有去年去世的人的名单。1958年6月,北京大学新闻系与人民大学新闻系合并,老师把我们所有的师生从北京大学盐源校区列到铁狮胡同一号,这里以前是北京市人大的校址,现在叫张自忠路。”赵说:“因为1955年全国人大新闻系招收了第一批学生,1955年我们也进了北京大学,所以1959年我们成了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第一批毕业生。”特殊的时代创造了特殊的轨迹。从北京大学55年级的新生到全国人大59届的校友,赵的新闻学学习道路反映了新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坎坷的缩影。

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195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局广播技术人员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正式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开创了本科教育的先河。刚刚大学毕业的赵,已经成为这所新大学的一名教师。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广播电视学科和广播电视教育的发展,赵逐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广播电视教授,并慢慢走上了他所在系、校广播电视教学与研究的领先之路。

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广播学院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被“四人帮”诬蔑为“黑色基地”,全校师生被迫迁往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农村“战斗、审批、改造”。这期间,赵一边拿着镰刀跟随着大家,一边喊着语录。

回忆起那段经历,赵总觉得很幸运。“1970年11月初,中央广播局因筹备延安广播历史展,紧急将我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一年后,展览结束了。我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干部学校。然而,我没有想到组织会指派我在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我参与编辑报纸和广播节目将近一年半。\”

1973年春天,经历了最低谷的广播学院恢复招生。赵从中央电视台回到当时满目疮痍的广元,在整修校园的同时,他迎接新生,备课。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赵的事业也逐步迎来了发展:1979年,他成为广播学院第一批硕士生导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他被提升为新闻系副主任,后来担任代理主任和系主任;1988年晋升为教授;1989年3月,经过民主评议,他成为广播学院副院长,并于1998年2月离任;1999年,赵成为广播学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招收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方向新闻学专业博士生;2004年,随着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立,他担任了流动站的合作导师(编者按:北京广播学院于2004年8月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1988年我被提升为教授时,我已经52岁了。这在当时还相对年轻。与30多岁的优秀青年教师相比,他们可以晋升为教授。这根本不一样。”赵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几乎都反映了北京广播学院职业发展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时代个人和环境的特殊性。

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赵参与了中国播音史上的一次重要考察——对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办史和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建台纪念日的重新研究。“为了实地考察延安早期的台址,广播学院组织了一个由齐岳教授率领的调查小组,我是成员之一。在文继泽、杨等“老播音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用了20多天的时间对延安(陕北)台的编辑室、演播室、发射台等14个旧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撰写了考察报告。”

1980年底,中央广播局在听取和讨论了“老广播”的建议并报中宣部批准后,发布了《关于改变人民广播建国纪念日的通知》,将人民广播的建国纪念日追溯到1945年9月5日至1940年12月30日。这一变化意义重大。

上述文章在2013年第10期《媒体爱好者》中也有介绍:在赵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学术沃土中,有一个话题很少有人问津,但在他面前的这位老先生却毫不避讳举重,那就是学术争鸣的问题。

赵说:“中国广播电视史是一门新学科,对中国早期广播电视史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正常的。也有必要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没有学术争论和讨论,学术研究就不能发展,但我们必须从今天的学术讨论中吸取过去的教训。”

赵从事广播电视教学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为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留下了大量的财富。1987年,他的《中国近代广播史略》出版,被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评价为“填补了中国广播史研究的一个空白”。1989年,他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词典《广播电视简明词典》,1999年由他更新,更名为《广播电视词典》。

1994年,赵主持编纂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百科全书——《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2004年,赵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正式出版。2012年,主持了我校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设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对广播电视学科地位和结构提出了系统完整的见解。

据《人民日报》2004年5月报道,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近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召开。会上成立了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经协商,新一届人大常委会选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为名誉校长,北京广播学院赵教授为校长。新闻史专家宁、丁干林、陈业绍教授新近受聘为顾问。

赵教授卸任后,继续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个以新闻传播为方向的全国性学术组织,旨在研究国内外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该学会于1989年4月经民政部正式批准,在、宁、等中国著名新闻传播史学者的倡导下,在北京成立,业务主管单位为教育部。

主编: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241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