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中央企业40年一起奋进】中海油:40年的爱情见证“深圳速度”
编者按40年前,党和国家作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40年来,大多数中央企业敢于冒险,敢为人先,抓住发展机遇,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帮助特区高质量发展,与特区共同成长、共同前进。为展示中央企业帮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40年跨越式发展的辉煌篇章,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自8月26日起推出“中央企业携手特区40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当晚,深圳全城灯火通明,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40年来,中海油人见证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经济特区也记录了海洋石油人民斗争的足迹。
南海油气开发的生命线
同样诞生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海洋石油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珠江口盆地的勘探招标以来,就与深圳的命运息息相关。由于中海油和许多外国石油公司的存在,深圳也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海上石油基地。
在过去的40年里,南海东部海域已有40个油气田崛起,创造了连续24年油气年产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石油当量,油气累计产量超过3.2亿立方米石油当量的记录。源源不断的油气资源不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初,石油工业部根据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对外合作的需要,计划在珠江口盆地建设油气勘探物流基地。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在广东沿海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看中了深圳蛇口半岛的赤湾。
深圳赤湾石油基地
深圳赤湾港:3000米深水姊妹船上市
许多外国石油公司也认为,蛇口半岛靠近海上油气勘探区,海岸线曲折,有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蛇口工业区的支撑,具备建设深水港和石油物流基地的良好条件。自那以后,经过中海油及其合作伙伴的持续填海造地,深圳已成为维持南海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要“生命线”。
1990年9月,中国南海东部第一个油田惠州21-1投产,两年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年产百万吨的海上油田。
1996年,中国第一个深水油田刘桦11-1油田投产。
清洁能源落户大鹏湾
到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已经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由于历史原因,中海油的清洁能源战略布局与深圳紧密相连,一个新的进程已经在这里开始。
当时,中海油率先组织了东南沿海引进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的项目规划,并以前瞻性的眼光率先在中国开展液化天然气业务。第一个试点项目在深圳选定。
中国首个液化天然气进口项目——中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2006年6月28日,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牵头的中国首个进口液化天然气项目——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项目在美丽的深圳大鹏湾正式投产。深圳率先拉开了广东天然气大规模利用的序幕。
中海油已在深圳建设了10多个加油站和加气站,为深圳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图为中海油在深圳龙岗的加油站。
深圳盐田港已经从40年前荒凉的滩涂变成了世界四大集装箱吞吐量港口。图为港口中海油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为集装箱卡车提供绿色能源。
目前,中海油在深圳的液化天然气业务已广泛延伸至天然气产业链的多个领域,如液化天然气储运、天然气贸易、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和汽车船舶加油等。
中海油“蓝色力量”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沙滩清洁”活动,保护深圳的碧海蓝天。
储罐再气化的液化天然气沿着管道干线进入深圳市区,普通人的厨房里燃着浅蓝色的火炉,满载绿色燃料的公交车静静地在街上穿行。燃气发电厂没有传统印象中的黑色大烟囱,也没有隆隆的噪音,而且它们24小时不间断地输送电力和热量…清洁低碳的液化天然气产业造福于民,这一成就如今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朋友圈子里掀起“深蓝”。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主题
[负责编辑:赵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