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巴山腹地扶贫之路,看唐家坝“牛”产业
陕西省汉中市七树坝镇汤家坝村位于巴山腹地的群山之中。从勉县向西南行驶约50公里,道路蜿蜒起伏,海拔逐渐上升到1000多米。再往里走,你会来到一个山上的“牛棚”。
2018年底,中国铁路总公司投资167万元建设的生态肉牛养殖基地正式竣工,并于2019年投入使用。该养殖基地总面积1200平方米,饲养肉牛100头,主要包括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和安格斯牛。
“现在规模比以前大了,设施也更完善了,农民也更多了,大家都能受益。”张洪永是村里养牛合作社的领导。早在2016年,张洪永就在自己的探索下培育了20多头牛。当时,虽然东诺西借了3万多元,建了两个单砖单木的牛棚,但它已经是村里最大的养牛人了。“家里的日子终于好起来了,但是牛都养了,卖不出价钱,还欠着债,很难再发展了。”张洪永回忆道。
2016年,Xi安机务段精准扶贫工作队正式进入唐家坝村。经过实地考察,考察组发现该村有很多山坡和林地,气候环境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同时,村里的耕地农作物丰富,可以为养殖提供充足的绿色饲料和干饲料。
在了解了张洪永养牛的经验后,工作组鼓励他扩大规模。最终成立了由张洪永牵头、61户贫困户参加的“勉县汤家坝村红永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从那以后,养牛成了山区的一项新产业。
“肉牛生长快,抗病力强,耐寒,不怕潮湿。经过我们的探索,我们发现肉牛发源的欧洲的气候条件与非常适合在这里饲养的唐家坝相似。唐家坝村扶贫第一书记、中铁Xi安局集团有限公司Xi安机务段的秦海滨向记者介绍了肉牛的特点,并建立了收入账户:“今年年初,我们成功销售了20头安格斯肉牛,价值40万元;我们已经饲养了40多头小牛,并销售了其中的20头,收入超过20万元。\”
“上个月,我们还联系了新乡县红亮牛肉干加工厂,签订了销售协议,每年销售60头,销售额达到176万元,实现了正常稳定的供应。”
肉牛养殖基地采用“合作+基地+贫困户”的商业模式,让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养牛、养犊、种植和采集牧草、提供就业等五种方式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当谈到在这里工作如何提高人们的收入时,张洪永说,“我们有几个贫困家庭在这里工作了很长时间。根据不同的工种,年薪可在2万至4万元之间。”每个贫困家庭也可以收养一头小牛,每头母牛将在7个月的收养周期后于年底被收集。张洪永计算了一下:“当小牛被带走时,它大约有400磅重,然后它又增加了800磅。按照每公斤10元的价格,一头奶牛可以为每个家庭增加4000元左右的收入。”
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富裕人民。除了养牛,养殖基地还促进了当地种植“高丹草料”作为牛饲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体系。“高丹草料”是高粱和苏丹草的杂交品种,适合肉牛生长。参观结束后,26户贫困户最终被赶去种植高粱草,为肉牛养殖基地提供了饲料保障。同时,唐家坝村种植的大量玉米也可以加工成牛饲料,并得到充分利用。农民将玉米出售给养殖基地进行饲料加工,不仅收购价格较高,而且解决了山区加工复杂、运输不便的问题。
在养殖基地的一侧,由国家铁路集团建造的饲料搅拌机和打包机轰鸣着。秦海滨拿起包装带,在饲料打包机上装了几个袋子。他告诉记者,“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扩大,自动化设备也在逐步完善,这就解决了大规模现代化养殖的需求。”
近年来,中铁集团和Xi安局集团公司共向唐家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217万元,用于在唐家坝村建设肉牛养殖项目。在养牛、养犊、种植饲料、土地流转、长短期工作五种帮扶模式下,61户贫困户平均每户增收1300元;有11户依靠收养增加收入4000元;依靠种植牧草和收集饲料,22户家庭平均增加收入973.1元;依靠工作带动8户家庭平均增收1493.8元。与此同时,34.1亩贫困户土地被用于种草,9户家庭平均增收1136.7元。
如今,这里生产的优质牛肉已经走出了蜿蜒的沟壑,进入了扶贫产品展,成为了唐家坝村的“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