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以技术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 万金波 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8月27日,国家…

原标题:以技术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

万金波

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8月27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9年国家科技投入统计公报》。中国的研发支出为2.2万亿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连续四年保持上升趋势,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及相关创新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处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前列,正朝着“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前沿”目标迈进。

中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能力。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进入“效率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数量积累到质量飞跃、从突破点到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供给、需求、环境、R&D、设计、生产、流通、流通、消费、资源配置、金融、外贸和投资、国内和国际双流通都要高质量。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到2035年,中国14亿多人口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将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要完善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教育体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能力,充分释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科技潜力、创新动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中国技术、产品、标准和服务的品牌化和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多主体、多渠道增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在R&D经费中的比重,加强源头创新和原始创新,确保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储备。以系统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把握全球科技竞争机遇。

努力争取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构建跨学科、协同、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优化科研机构规划布局,确保多主体合作、多学科融合、多技术路线并行,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突破性技术。“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确保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供给,支持和引领新的业态和模式,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为产业基地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夯实产业基础、确保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战略性产业为目标,依托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综合科技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国家双创新示范基地等各种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种主体进行整合创新。坚持应用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从产业、区域、安全等需求角度出发,优化产业技术研究所、工程实验室、试点基地和新型创新平台布局,确保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依托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形成领先的战略产品和战略产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培育和拓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维护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安全稳定。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坚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改革标准,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共同推进科技、经济、教育、人才、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改革,统一解决体制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问题,把各项改革的重点放在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上。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为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和积极性,大力培养和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和研究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31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