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民族村寨的生态变迁——德宏州盈江县石头村生态扶贫典型案例
一.贫困概述
云南省德宏州市盈江县石堤村群,因在陡峭的悬崖上砍梯子行走而得名。与缅甸山川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通道。这是一个贫困的村庄,景颇族和傈僳族生活在紧密的社区里。村里有81户363人,有43户150人办了卡。贫困发生率高达50.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国土面积13.8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4.7公里,有林地28115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鸟类400多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因为地处偏远,山高路长,天气晴朗,耐雨,货物运输只能靠人抬马;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村民思想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深;村民为了生存,一度采用依山吃饭、刀耕火种的粗放方式开垦荒地进行生产生活,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生态破坏——贫穷落后”的怪圈。
省委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并发布了《战胜贫困行动计划(2016-2020)》。在此背景下,盈江县委、县政府立足石堤村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相结合,着力打造“中国犀鸟谷”品牌,转变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鼓励引导当地村民做农民、做游客,建设观鸟点,做志愿者,搞餐饮、住宿、配套服务,让农民吃“旅游饭”,赚“观鸟钱”目前, 这个村庄的贫困率从50.5%下降到不到1%,并成功地摆脱了贫困。
二.政策倡议
(1)依山盖新房。利用好“四个重点对象”政策改造农村危房惠民,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按照“一户一单位一党员”的帮扶模式,以宜居、就业、出行为重点,通过加固改造、拆迁改造、综合保护三种方式实现农村危房改造。统一规划,分户实施,充分融合生态优势和民族元素,根据村庄和当地材料情况,提倡“旧材料新用”和“旧材料再利用”,保留房屋原有魅力;在外墙、檐板、屋檐、村头、村尾装饰民族元素和标志,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落风貌。同时,优先考虑群众自我改造,按每户800元、水泥1吨给予补助,统筹推进农村厨房、家庭厕所、庭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村庄的“脏乱”顽疾,开展清理“六堆”和建设“三园”行动,实现危房改造与农村环境同步升级,建设美丽的边境村庄。
(二)有切实可行的生态扶贫措施。坚持把生态保护贯穿于扶贫工作始终,努力做好“生态+”工作,促进生态扶贫,出实效。通过“生态+工程”,150多名贫困人口有效脱贫,实施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6595亩,天然林商品林保护6160.5亩,年均补助12.7万元。雇佣31名立卡护林员,每年人均补助1万元。大力发展“森林+森林旅游+林下”绿色立体循环经济,发展坚果、荔枝、咖啡2800多亩,产值30多万元的林下经济。围绕丰富的鸟类资源,重点打造“中国犀鸟谷观鸟旅游精品线”,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益近50万元。紧紧围绕“确保每户贫困户掌握一两项农村实用技术”这一目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土壤专家”和“田秀才”,切实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3)社会救助有效。认真落实“全民企助全村”精准扶贫行动,政府积极动员引导,企业响应号召,履行社会责任。县内10家企业以产业帮扶、就业安置、技术培训、捐赠物资、学生帮扶、医疗帮扶等多种形式结对帮扶石堤村。共帮助村道25公里,人畜饮水管网10公里,民宿10人才,餐饮业8人才,平均月薪1500元的工作岗位12个,户均增收800元的行业45个。同时,积极参与村卫生室、活动广场、卫生厕所、路灯、管网、垃圾处理池、污水管道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功能,夯实群众脱贫致富基础。
(四)抗强边缘固体聚合。充分发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体制机制优势,在脱贫致富道路上齐心协力。牢固树立国家安全大局观念,将保卫国土、民族团结、向党组织报告宗教活动等职责纳入村规民约,开展党的政策进宗教场所、边走边唱红歌、正常升国旗等活动。土地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根植于群众的心中。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了11.4公里石阶边防公路,提高了执勤队伍的机动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边境巡逻路成了群众致富的生计之路。设置3名边防军和10名边防军,每月分别补助500元和1000元;落实补助边境居民政策,人均补助500元。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像珍爱生命一样保卫国土安全,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在一起。石梯成了抵御边境渗透和分裂的坚固屏障。
第三,具体做法
(一)保护生态,保护“鸟巢”。紧紧坚持“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组织党员、妇女、“草根名嘴”等。,并以“汉语+国语”、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生态环保政策。成立护林队,定期开展巡逻,充分发挥“前哨、信息员、边防巡逻、护林员”的作用,构筑强大的生态保护防线。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融入到党员积分和“最美+”等评选活动中,抓鸟,砍树,发现扭在一起;随意开垦土地,对生态恢复进行处罚,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积极举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给予200-2000元奖励,其他生态保护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保护生态成为村民的行动意识。凭借群众能听的语言和能做的措施,群众自愿放下“链锯、斧头、弯刀、动物夹”等“家当”,自觉投身生态保护,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演员》公众参与十大典型案例。
(二)打造“鸟点”引领“鸟人”。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优势,引导当地村民按照“一鸟一星鸟”的思路进行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地建设了角犀鸟、红腿猎鹰、灰孔雀野鸡等40多个各具特色的“鸟点”,寻找保护鸟类、脱贫增收的途径, 让农民赚“观鸟钱”,开辟生态致富之路,仅2018年就接待观鸟者2万多人,每个监测点实现收入1-3万元。
(三)农民成为“导鸟者”。要努力把农民变成“导鸟员”,重点培养对鸟类感兴趣、热爱和保护鸟类的村民,加强鸟类知识培训,引导一批持证“导鸟员”培训。实行“红黑榜”制度管理,治理、公示不规范、盲目操作、乱收费等行为,规范“导鸟”行为,诚信服务。目前石梯上的人都是“导鸟员”,能熟练识别150多种鸟类。“以前山上背刀,现在山上当‘向导’。“穷时喂鸟,穷时读书”之类的谚语,在各个村庄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观鸟者蜂拥而至。八个农民“导鸟”九次进央视为鸟发声。新名词“导鸟”成为盈江穷人脱贫致富的新职业。
(四)做好服务工作,赚“鸟钱”。重点为游客提供优质观鸟体验,鼓励群众从事服务,赚取“鸟钱”。整合资金,顺势而为,支持农民建设特色住宅,开设农家旅馆,为观鸟者提供住宿服务。目前石堤建有24家农家客栈,每家客栈在观鸟旺季每天都能带来500元到1000元的收入。鼓励村民为观鸟者提供导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务,实现上门就业。单程服务费从200元到1500元不等。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中国犀鸟谷”旅游网站,建立“鸟类指南”信息库,及时发布近期鸟类情况、住宿信息等。,推进网上订票,有序推进观鸟旅游健康发展。自从史帝赚了“观鸟钱”,一步跨了好多年。汽车家电普及率从0%上升到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00多元跃升到8000多元,率先从“直通全国”的村庄脱贫。
四.主要成就
(a)持续经济发展。坚持扶贫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不断发展,群众收入大幅增加,石头人民长期摆脱绝对贫困。2019年,农村经济增长486万元,年均增长29.9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152元,年均增长22%。景颇族以旅游村、观鸟胜地和边境村舍为特色,石阶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二)群众安居乐业。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使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大幅减少,长度和长度相结合,培育坚果、小果和林下种植业。一个集中连片的“绿色堤岸”已经在山与山之间建成。群众户有产业,能发财,可持续,不吃不穿,钱袋鼓鼓的,小天火了
(三)村庄焕然一新。通过大力实施改善道路、房屋、生活环境等项目,石堤“水、电、路、通讯、房屋”建设日趋完善。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和光纤网进村,农村建设由“单一突破”进入全面发展。乡村价值不断“刷新”,精准扶贫的“种子”在石堤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正在向农业强村、乡村美景迈进
(4)动力充分激发。群众得到实惠,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正关怀,得到干部的帮助。群众从心底里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下去的决心。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比学习追赶更有活力。在家庭卫生、庭院美化、村庄环境清洁、民房改造、工业发展等工作中。,总能看到群众与党员干部一起工作的火热场面,《九谢共产党》,《党恩十感》,《我要脱贫》
(五)思想全面进步。大众已经尝到了观鸟旅游的甜头。在保护“鸟巢”、“导鸟”、“鸟人”、“赚鸟钱”、“鸟缘”等商业服务中,更意识到良好生态、清洁环境、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在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和风俗改变的行动中,“砍树人”成了“护林人”
V.经验与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战胜贫困的根本保证。“这艘船很重,一个人掌舵”。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艰苦的战场上找到摆脱贫困的正确途径,实现稳定、真正的扶贫。盈江县坚持把扶贫放在首位,认真落实“五级书记脱贫”,按照“四不挑”的要求,把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紧凑化,认真落实中央、省、州的决策部署,确保扶贫效果经得起考验。
(二)基层组织是战胜贫困的重要基础。基层组织是党和基层的桥梁纽带,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战斗基础,肩负着实施脱贫致富具体措施的重任。盈江县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扶贫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组织、群众工作优势,让基层组织在扶贫主战场上扛起重担,积极融入扶贫,服务扶贫,推动各项政策落实,成为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战斗堡垒,实现党建与扶贫的“双促进”。
(3)体制机制是克服扶贫的有力起点。建立和完善制度和机制是优质上交扶贫答卷的学科保障。盈江县按照中央、省、国家的政策,结合扶贫工作的推进和县、乡、村的特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扶贫制度和机制,引导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落实“一月一日会议、一月一日检查、一月一日通知”。制度与村规民约同向,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保证人心不散。
(4)内生动力是克服贫困的关键武器。只有群众坚定地相信“不甘落后,不甘贫穷”的思想,才能为摆脱贫困提供不竭的动力。盈江县在扶贫工作中实施“自强不息、诚信感恩”的教育实践活动,注重由内而外的“扶”、“由内而外的富”、“穷”、“穷”,采取“五用”、“五措”。以“微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走在田间,走进农民,积极向上,
(5)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划。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盈江县将生态保护与扶贫深度融合,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护。黄嘴河燕鸥救助保护行动案例已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太平镇石梯生态开发经验》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演员》公众参与十大典型案例,苏甸县孟斯普利特村群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开发典型案例》。生态美转化为经济效益,以盈江观鸟旅游为代表的生态扶贫方式越来越广泛。(王兴推荐单位:德宏州扶贫办)
[编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