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吹响提速号角。顶层设计已经酝酿
在中国逐步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外流通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中国流通体系建设吹响了加快发展的号角。《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一直在规划研究相关顶层设计规划,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研究规划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9月9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指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必须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13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发布了《推进物流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促进了物流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它的意义更加突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系主任王晓东告诉《经济参考报》。
在地方层面,包括河南、重庆、新疆、吉林、安徽等地,正在加紧规划和安排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商业流通体系和应急物流体系。
9月17日召开的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指出,要充分利用河南的区位优势,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包括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商业流通体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9月21日召开的重庆市委常委会议从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商业流通体系完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支付结算等金融供给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制定、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扩张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最近召开的吉林省委常委会议也指出,要把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开发新的流通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完善流通领域的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和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更好地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专家指出,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着眼于解决当前体制环境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新的趋势和变化,支持长远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何登才对《经济参考报》表示,从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来看,问题集中在四个“三”,即“三难”,即土地难利用、资金难。难过;“三更”,管理线多,收费项目多,税负重;“三低”,多式联运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低,行业集中度低;基础设施连接性差、仓库与配送连接性差、信息互联共享性差等“三大障碍”。
“中国流通产业流通成本仍然很高,流程没有优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表示,相对而言,一次和二次生产的物流成本会高于三次生产,三次生产的比例会逐渐增加,这将推动物流成本率相对较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总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过去的24%以上下降到2019年的14.7%,且空之间仍有较大下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现代流通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承载流通功能的产业体系,是实现商品和资源有效分配、高效配置和增值的市场载体,是实现从采购到生产到消费有机联系的纽带渠道,可以为促进供需匹配、提高效率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
她说,虽然近年来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商业形式和模式,但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瓶颈。比如流通行业的企业小而散。我国流通系统90%是中小企业,很少有大型企业组织化、网络化,很难全面收集信息。同时,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有待弥补,一些区域性壁垒有待消除。
在王晓东看来,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趋势变化。第一,流通系统的数字化改造。目前,数字零售系统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批发系统的数字化改造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传统批发组织的数字化改造,包括批发市场向现代批发平台的转型升级。二是流通体系与生产流程更好的融合。在数字经济时代,流通体系与生产过程的整合,要充分发挥市场推动生产落后、引导柔性生产落后的主导作用,使生产和流通共同服务于消费需求。第三,运输和物流配送系统是现代流通系统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物流体系建设应该先行,物流产业是现代流通产业的基础子产业。
王巍还表示,目前,中国连接国际航空公司、服务高附加值航空公司空的能力不足,专业物流机场少,高标准的大型国际物流企业不多,包括5G在内的新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快建设。下一步要规范国际大型流通企业,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跨境一体化,加强标准化建设。(记者梁倩·孙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