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之歌——云南直通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进入新时代
新华社昆明9月23日电脱贫之歌——云南直接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进入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王昌山、季哲鹏、杨静
“村寨村寨,锣鼓喧天,我唱新歌……”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严平,每次弹《佤族唱新歌》都很兴奋。他对贫穷有着特殊的记忆: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出走。他住在茅草屋里,经常挨饿。他长大成家后,妻子病重,花光了所有积蓄。
“有了共产党,我就可以告别贫穷了。”2018年,在村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延平通过发展特色种植支持了这个家庭。这是经历过民族困难的人扶贫开发的缩影。目前,云南已有9个民族脱贫,怒族和傈僳族将于今年年底与全国人民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这首歌带有时代的烙印。精准扶贫启动以来,《阿瓦人唱新歌》、《有个美丽的地方》、《快乐拉祜族》等经典老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创作的《棒球之歌》《我有一个梦想》《感恩共产党》更是在云岭唱响了时代的声音。
启蒙之歌
“草堂夜静,凤尾竹随风轻摇,书在草堂里听,姑娘小伙子上夜校……”县艺术团成员扎尔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村满坂三队夜校教拉祜族唱歌。
包括拉祜族在内,云南有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佤族等11个直系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
满坂三队是拉祜族的一个深贫村,只有17户人家。前几年村子还很封闭落后。村子里几乎没有人读过书,许多人靠救济食品生活。
娜丝是满班三队唯一的女猎人。她爸爸老了,姐姐因为高烧致残。她必须养家糊口。但是刀耕火种的收获只够几个月,半年要靠救济粮,只能在山里打猎。
2015年,一个由4名扶贫干部组成的驻地小组来到该村。白天,队员们教村民们如何在田里种水稻和采茶;晚上,小组成员开办扫盲夜校,教村民如何阅读,帮助他们改变观念。
这几年,这个曾经“说不,动不了,拉不走”的极度贫困的村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两三年能放出来的猪,现在只要6到8个月,村民们学会了给猪打预防针;一季大米变成了一年两季…
连育苗、撒化肥都不会的娜丝,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发展,种了18亩茶树、4亩水稻。
在悠扬的歌声中,娜丝也和村民一起去了夜校学习读书。该村满班三队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说,虽然纳西停止了狩猎,但她仍然是村里的一个有能力的人。“她活着,不怕生,学文化最快。村里种的茶树都是她管的最好的!”罗志华说。
满班三队是民族村扶贫的缩影。云南坚持“断根”的原则。在穿越全国、人口较少的人群中,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人数从2016年的13.02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大学生人数从1513人增加到2018年。4840人里,很多贫困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大学生;184,300人接受了就业培训,124,100人转入就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工业取代了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电商进入基诺族村舍,德昂族村舍的年轻人学会了用手机学习农业生产技术。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像延平这样的佤族人又唱了一首新歌:去年延平一家赚了3万元稳定脱贫。
今年4月,云南正式宣布拉祜族等9个直通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回荡在群山中的欢歌,成了各族人民迈向新时代的凯歌。
发展之歌
“甜蜜,甜蜜的棒球,我想不出甜蜜的一天……”
怒江大峡谷很少有人知道棒球。但在过去的两年里,制作棒球已经成为许多穷人的日常工作,也是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原来,最近几年,帮助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广东省珠海市,在怒江搬迁安置小区引进企业,建了17个棒球扶贫工房,让村民们可以在自家门口干活。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福贡县十月梁乡的村民向福用民歌创作了《棒球之歌》。
怒族是云南两个直通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福贡县是全省九个未封顶县之一。2019年初,来自福贡县皮河乡村的怒族华和其他村民一起搬到了山脚下的安置点,然后担任了棒球扶贫车间的缝纫职位。由于工作出色,她被提升为车间经理,月薪2000元。
这首歌从山上流传下来,唱出了时代的发展。云南省为攻克贫困堡垒,坚持扶贫项目优先,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配套,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制定行动计划,协调20个行业部门项目资金,重点投入343.9亿元,改变“直通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
飞越马路——云南自脱贫以来,在直通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加强了交通建设。交通运输部还加强了对一些自然村村庄道路硬化的支持,这些自然村穿过少数民族地区的30多个家庭。几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修建了800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
住房的飞跃——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云南在“直通区”坚持“工业搬迁、邮政搬迁”的原则,将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对2.7万多贫困家庭实施扶贫;坚持“一户一方案”,实施农村7.8万多套危房改造,竹楼茅草房成为历史。
产业崛起——云南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根本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60多家龙头扶贫企业,培育670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1700多名特色农民,发展果林和森林。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覆盖11000多户人家。
从怒江畔的《棒球之歌》到基诺山上的《我的家乡基诺山》,一系列感情悠长的民歌,是穿越民族地区、跃进的时代见证。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表示,目前,云南省11个直接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实现了“两保三保”,70.75万贫困人口脱贫,1039个贫困村被列名,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26.69%下降到2.41%。
感恩节之歌
“党的好政策,让独龙江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独龙江人民永远感谢党,与党同在……”独龙族女子李站在怒涛汹涌的独龙江畔,用独龙语激动地唱起了自己的“感恩之歌”,幸福和感恩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悠扬的歌声。
独龙族主要生活在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地处滇藏边境。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山高谷深,自然条件差。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独龙江乡全乡推进、独龙族帮扶工程、独龙江乡“率先脱贫全面小康”推进扎实推进。全乡1000多户都住上了新房,草果、重建筑、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儿童享受从学前到高中14年的免费教育。
2019年4月,独龙、德昂族、基诺族率先脱贫。那个夏天,是独龙女冯余妹最难忘的暑假。她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坐飞机…“这是只有电视上才有的画面。我要拿去给亲戚同学看。”站在三峡大坝前,冯余妹不停地用手机拍摄。
在三峡小组的组织下,怒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近百名中小学生通过“三峡娃娃行”走出了大山,开阔了眼界。
一个国家有一个行动计划,一个国家有一个团体可以帮助。云南省扶贫办产业扶贫处二级研究员王继生表示,2015年以来,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国烟草工业总公司、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招商局等在云南直接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投资82.9亿元,帮助21个贫困县脱帽、990个贫困村脱队、106.93万贫困人口脱贫。
“有山有山,红旗飘飘……”这首歌也在云南省腾冲市的思莫拉瓦村演唱,该村已经走上了通过乡村旅游走向繁荣的道路。在这个“幸福的地方”,村民们过着美好的生活,日子里有希望,心中有希望,通往小康的路越走越宽。
到今年6月底,怒族和傈僳族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达到了扶贫标准,再次体现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落后”、“谁也不能少”的坚定誓言。
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心同德建设梦想的信念越来越坚定。黎扎斯,拉祜族青年,住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九井乡孟人村老大宝村组。在这里,老少皆爱唱歌跳舞,在唱歌跳舞中表达自己摆脱贫困、发展的喜悦。
李扎斯从小会唱歌,会玩,写过很多歌。“其中,我最满意的是《我有一个梦想》。”李扎斯拿起吉他唱道:我有一个梦想,一个中国的梦想,一个幸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