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上海设计展”,通过设计讲述城市历史和时代审美
9月30日下午,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主办的“百年上海设计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时间为轴,通过近300种不同类型的物品、手稿和文献,构成了20世纪前后上海设计的面貌,涉及平面、产品、教育、机构等多个领域。探讨了设计背后的生活美学、商业理性和经济体系,发现了塑造上海设计品质所需的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s2/】如何从上海百年设计中寻找并挑选300件展品?
展览团队将从1843年至今的百年设计分为“趋同”、“努力”和“发展”三个时间跨度,以20个上海设计故事主题向观众呈现代表性案例。每件作品的展览标志也与主题相对应,其中20多份设计手稿和文件首次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设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经济政治内容息息相关。设计承载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展览中的300件展品从历史图片、实物文物、字体和文字记录的形式上讲述了实用性、经济性、民生性和政治性的差异。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梳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技术、政治、公民生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程刚在展览开幕式上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上海作为中国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发源地,孕育了具有典型中国城市文化特征的现代设计风格。今天,作为世界设计之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海设计”已经成为中国设计文化不可或缺的主力先锋,引领着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秉承传承百年上海设计脉络的责任,以弘扬海派设计文化为导向,以研究上海设计问题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取向。在挖掘上海设计历史资源的同时,也通过跨界整合、资源协调、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
展览现场,杭稺英1930年代所绘海报
回顾上海设计百年缩影
上海设计的产生与洋务运动、国际贸易、印刷出版、工业制造及其标准、工商法规、职业教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货运动、新生活运动和人口增长的持续影响,为上海设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城市民生需求推动建筑、纺织、艺术、食品、日用品、广告、教育等行业发展,培养世界城市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生活方式。上海逐渐成为中外产业资本、生产技术和设计的汇聚中心。
“汇流”部分展品
这一时期相应的展品中,有20世纪初的出版物,还有封面和字体设计;国内产品如香皂、龙虎任丹、佛手柑味精、李梅花钟表、华生电风扇、马力颜料等。,并通过可见的包装,我们也可以分析当时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龙虎仁丹的包装设计
右为美华利钟
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三大转型、计划经济下的工业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促成了上海的设计。上海设计制造的电子、轻工、日用品在国计民生、出口创汇、制定国家生产标准等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改革开放后,上海再次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在交流、竞争和努力的过程中积极构建设计行业和教育规范,形成了新的设计理念,丰富了上海设计的内涵和社会功能。
“奋进”部分展品
这一部分从1949年9月29日的一篇《解放日报》开始。那天,报纸头版最醒目的红色是由曾宋濂设计的五星红旗。从此,中国设计也转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曾联松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从日用产品的设计历史来看,不能不提到“三转两环带点击”——这是60年代到80年代初已婚家庭使用的六种日用品。“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二环”是座钟、收音机,“咔嚓”是相机。
展览现场
以相机为例,1958年1月,首台全自制部件的上海牌58-I相机试制成功,标志着国产相机正式走向工业化生产线。到1968年,上海照相机厂生产了第一台“国家照相机”——海鸥4B双照相机。由于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性价比高,这款相机的产量是当时国产相机中最高的。从此,上海产品“好用、好看、好记”的美誉闻名全国。
上海牌58-11型35毫米照相机,约1960年代
永久自行车商标设计,1949、1951年佚名,1957年倪常明,1976、1980年朱钟炎
展览中顾世鹏设计的“美嘉靖”产品包装让人记忆深刻,也由此引出了1960年至1965年产生的“艺术群体的品牌故事”。据目击者赵介绍,他的“艺术团”是上海轻工业局下属的上海食品日化工业公司成立的“食品化工艺术团”。当时和钱分别主管日化集团和食品集团,他的师傅是,采取师徒形式。当时艺团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专注于设计蜜胺、蓓蕾、蝴蝶等化妆品,牡丹饼干、大白兔奶糖、光明啤酒等食品。,普遍受到青睐,上海设计也通过商品进入千家万户。
“美工组的品牌故事”展品
1964年,顾世朋、赵佐良的师徒合同
21世纪的上海设计是在产业创新、国际交流和设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世界体系的。通过对当前设计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努力完善新产品和技术开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满足未来的质量标准和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上海历史设计资源的商业和文化价值正转向以质量追求为导向的美好生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新一代设计师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信息、环境、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发出更多元化的上海设计。
“开拓”部分展品
艺术家的设计
在数字技术被用作设计方法之前,从事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士一般都有扎实的绘画和艺术视觉基础。胡、、杭洁英、金、、、、丁浩、蔡振华、张学福等。,这是众所周知的,使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领域包括书籍设计和月卡。
钱君匋、丰子恺在1920年代做的书籍设计
其中,钱君匋被称为“金钱的掩护”。他曾说:“我也积极吸收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艺术的风格,在写作上用立体派画夜曲,在写作上用未来派画济南大屠杀。我曾经设计剪贴过报纸,然后加了各种图片,比如《欧洲战争与文学》。”
开幕式现场
陈之佛和丰子恺也是在上海长大的书籍设计师。留日归来的陈之佛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尚美图案博物馆,专门从事各种平面设计和丝布图案设计。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他坚持使用几何图形和传统图案,并像现代欧洲艺术家一样善于借鉴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视觉元素和表现手法。丰子恺擅长漫画和散文,所以他的封面设计也擅长漫画,如《人散后,一轮新月如水》、《三等车窗》等。表现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和诗歌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陈之佛设计的封面
此外,“月卡”也是艺术家参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925年,杭洁莹成立了“工作室”,先后邀请金、、等商业艺术家加盟。月卡广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月卡的商业艺术形式推向了顶峰。工作室仍然使用郑的毛笔水彩作为绘画方法,但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炭粉很容易使明亮的水颜色变暗,所以他们借鉴迪士尼的彩色卡通片的技巧,在明暗交界处只使用少量的炭粉,在黑暗部分尽量使用彩色渲染。于是,画面中的女性因色彩鲜艳而更加妖娆,旗袍更灿烂的笑容成为了流行的商业符号。
1910-1930年代的“月份牌”
谢之光、金梅生、周百省、丁云贤、张吴彼、潘思是这一时期的月卡大师。这些优秀的商业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月卡进行创作。
1940年代,杭稺英设计的杏花楼月饼盒
新中国成立后,月卡的表现手法也在新时期转化为海报。1956年,李慕白、谢之光、金梅生在上海年画培训班培养了沈家林、庞卡、王维硕、黄妙发等一批后起之秀。民国时期的这些月派画家向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传授了毛笔水彩画的技法,有力地推动了上海乃至中国实用艺术的发展。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年画,陈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
1960年代,乐口福海报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设计教育也参与了这次展览。展览从上海的四所学校开始:上海印刷学校(1953)、上海轻工业学校(1956)、上海美术学院(1959)和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60)。展览将展示当时学生的毕业作品,让习惯了电脑制作的设计专业再次看到手艺的基础和价值
《漫画日记》(笔记),孙绍波绘,上海市工艺美术馆学校,1980年
一部上海设计史就是一部中国设计史[/s2/]
本次展览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担任策展人,资深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赵、上海景观工作室制作设计师高级平面设计师蒋庆红、上海今日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马德刚担任展览顾问。
其中,赵是上海设计的见证人和设计师,也是上海的代表设计师。马德刚是展览的总设计师,展览的细节由他掌控。展览中的文字、文件和100年前的作品得到了蒋庆红的确认。
赵代表策展团队发言。他回顾了上海美术学院自2012年以来对“上海设计”研究项目的关注。在筹备过程中,他还采访学习了上海设计老祖宗和爱国企业家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如何与洋货竞争,创造了中西融合的局面;也看到了太多设计师的手稿和作品,也看到了里面的温度。
回顾过去,展览启发当代设计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多元化、设计和创新品牌。也希望通过展览探索上海设计的精神——中西合璧,开放包容,海纳百川。
展览现场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上海享受了与巴黎、纽约和伦敦同样的时尚繁荣。今天,上海不再是巴黎、纽约或伦敦,而是一个独特的神奇之都。因此,上海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创新形式拥抱世界文化,并做出带有上海口音的设计。所以‘百年上海设计展’还在继续。展览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百年上海设计”正在进行中。”赵对说道。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式后,启动“上海设计百年”主题论坛。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创始人、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受之在演讲中建议,上海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设计博物馆。他指出,上海拥有完整的现代设计。“一部上海设计史就是一部中国设计史。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上海品牌。所以,研究上海的设计史,就相当于做好了中国的设计史。”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提到“现代性与上海设计”。在他看来,上海设计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由中国社会形态发展而来的中国设计,与中国传统设计有很大不同。它包括“启蒙”和“现代技术的现代性”。从蒸汽机到电子管到互联网,我们的设计能否沿着技术进步的路线发展?涉及如何评价“上海设计”、“上海百年设计”、“中国百年设计”。
展览现场
由上海设计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小峰谈到了海派文化。在他看来,海派和京派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走向现代,一个是秉承传统,所以海派不是一个地方性的概念。当时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本地人造成的。说到“海派”,就要说到长三角,江南文化。“海派”其实吸引了很多人才,上海的现代化是全国创造的,不是一个本地人创造的。
展览现场
据悉,“上海百年设计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6日。展览期间,将邀请研究人员、设计师、收藏家和普通市民推出“上海设计学者谈”(10月11日)、“上海设计人谈”(10月25日)和“上海设计收藏家谈”(11月8日)四个分论坛。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军认为,“百年”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历史的梳理和呈现是研究“百年上海设计”的节点,也是向大众传递精神的节点。上海正在建设世界设计之都,梳理上海设计是一个起点,通过它也在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