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个特别的小东西
来源:河南大学
作者简介
李申申(左一)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1月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教育系(现教育科学学院)当了近40年的老师。可以说,我作为大学老师的工作几乎与教育科学学院的发展壮大齐头并进。期间见证了科学院的发展历程,既艰难又欣慰;见证了一代代老师用青春和全部的力量完成的人生实践;同时也见证了青年学生在老师的殷切培养和不懈努力下茁壮成长,发挥自己的才华为母校和母院争光的感人故事。每次想到这些,心里就有一种被欣赏的感觉。在此,衷心祝愿教育科学院在年轻一代师生的奋斗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近40年的大学教学生涯让我作为一名教师充满了快乐——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不可否认,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忠诚和奉献往往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赞扬,但有两件小事让我至今难忘,让我从内心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其中一件事是,在一个班里,30多个研究生给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这一举动出乎我的意料,深深震撼了我的心。
2008年12月23日,在我上课之前,同学们向我献花,祝我永远平安幸福。学生对老师的礼貌和尊重的理解让我很欣慰,但每年除夕送花给老师表示感谢是常事,所以我并不震惊。然而,献完花后,班长说:“让我们都给老师深深地鞠一躬,感谢李老师这学期为我们的教学付出的辛勤劳动。”话音刚落,就有30多个同学站起来给我深深的鞠了一躬,真的吓了我一跳。被感动和震惊之后,我赶紧说:“你的所作所为真的让我无法忍受,我也向大家鞠躬。”说话间,我赶紧给大家鞠了一躬。作为老师,我觉得这是最高的礼貌,不能用金钱和荣誉来衡量。是推动教师投身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升华师生精神境界的正义之举。
还有一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2015年6月1日六一儿童节前夕,我收到了2013级教育专业本科生寄来的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装着几十张学生给年近70的老师的祝福卡。时至今日,我依然珍藏着当时同学们送给我的祝福卡。当时我没有再给他们讲课,也没想到他们会有这样的用心。我打开卡片,看着同学真诚的话语。我被感动了。
所以,作为一个伴随着理工学院恢复成立而来的老教师,我不能不表达一下对人才培养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思考。
一、“道”的交集:“道”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在对“道”的追求中,真正的大学学者都怀有一颗赤诚的心和一种敬畏,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也不缺乏。大学是师生共同追求学术敬畏和学术品格的神圣领地。“道”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对真理、规律和学术忠诚的追求。
目前,高校师生,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共同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求真理和规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存在。当导师和研究生真正把学术追求作为沟通的基础时,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
真正的学术追求使人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使师生有共同的目标,形成互相尊重的和谐团队。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现实环境中,研究生导师应该洁身自好,在追求量化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守望自己心中的神圣领地,以自己为榜样,对研究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只有导师对学术有敬畏之心,才能激发学生对学术的诚意;教师要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学生的学术良心。同样,教师在对本科生进行说教、教学、解惑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恪守敬畏、真诚的学术品格。
大学是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播者。他们引领着民族精神的弘扬,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精神家园。“真正一流的大学,不仅追求量化目标,更注重学术品质、学术品位、学术人格。能给学生和后人留下长久的阅读、回味和敬佩。”[1]这也是建设“双一流”大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万物,教人求真。名言【2】“什么都学,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不仅过时,更有意义。
二、与情感交融:相互尊重、爱护、信任应该是大学师生交往的基础。情感因素应该是大学师生之间的重要纽带。“老师都是凡人,自然要活得不食人间烟火,对生存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教师超越纯粹的功利追求,摆脱过分务实的习惯,让自己的灵魂与学生的灵魂碰撞,让自己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交融。”[3]当我们谈论生命教育时,不应该仅仅称之为口号,而应该把它限制在一个狭隘而生硬的教育原则上。它是一种精神和生命现象的内心涌动和生成,是师生之间一种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自古以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师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教育,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就是教书育人。人性化也是被人性化。教育总是相互影响的。互相影响就是互相改造”[4]。这种以情达人的教育传统,具有超越时间空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人们只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淡化自己应有的情感,抛弃自己的优良传统,不能让教育在学生心中发挥作用,那将是非常遗憾的。
第三,教师的责任感是促进包括大学在内的各项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老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失去一方,另一方的称谓就不再有实际意义。学校的名字来源于此,世界各地的学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常说“教书比天还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就是这个道理。
教书育人、发展科学是当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大学应该发挥的与教学和社会服务同等重要的职能之一。因此,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是合理的,可以作为督促教师重视科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所以教师用相当大的精力处理量化考核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关注科研和面对学生之间,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高水平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处理好关系,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避免量化考核的虚浮和形式化。只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一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目前,教师的未来较少受到学生反馈的限制。因此,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有自觉自律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进而有“立心为天下,立命为民,承前启后,万世太平”的那种胸怀[5]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我们的教育科学学院走过了40年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过去,我们感到幸福和欣慰;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中央研究院,我们共同的家园,祝你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申申。追求中国大学的真正精神——30年高考后的再思考[J]。国家教育管理学院学报,2008,(11): 59。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92。
[3]李申申。基础教育中国特色:构建基于“情感”的学科发展理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146。
[4]江苏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选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40。
[5](宋)张载。张在基[M]。张校对。+北京:中华书局,1978: 376。
长的
时期
符号
起草
何达新媒体致力于
讲好何达的故事
弘扬何达文化
继承何达精神
欢迎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创意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