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和人民论坛网(rmltwz)
一个月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当晚回到广州,那一幕还历历在目:钟南山受到广州医科大学师生的欢迎,这场战斗被称为“一场大规模的偶像化场面”。
网友纷纷表示,“这才是该追的明星!”
在新冠肺炎抗击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能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轻人盲目追逐演艺明星。”。另外一个明星的粉丝群和泛亚文化圈在社交媒体上“打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时间,如何让偶像化和理性偶像化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如何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二次情感依赖”。也就是说,青少年在成年初期要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寻找到社会关系遥远、心理关系密切的对象,这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比较安全的一种方式。这种崇拜现象可以分为浪漫依恋(幻想偶像成为自己的恋人)和身份依恋(希望成为偶像一样的人)。青少年偶像崇拜非常普遍,集中在中学和大学年龄段。随着他们心理的成熟,这种现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逐渐消失。然而,一些青少年存在认知偏差,盲目甚至疯狂追逐偶像,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做出一些疯狂的行为。我们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进入现代社会后,几乎所有经济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他们的偶像职业地位都出奇的一致,大部分都是影视和体育明星。一项小样本调查的探索性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偶像中歌手和电影明星的比例高达56.2%;其次,体育明星占8.4%;其余分别是2.8%的成功商界人士、5.6%的成功政界人士、7.2%的著名学者和作家、2.8%的父母和长辈、12.0%的电影、电视或小说中的人物;其他占5.2%。可见,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76.6%成为偶像。在发达国家进行的大多数类似调查基本都显示,影视和体育明显占主导地位。这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成熟度相匹配。青少年在这一时期身体趋于成熟,但心理上仍处于过渡阶段,感性认识多于批判性思维。所以直觉美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也就是说“面值”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青少年的偶像都是青春靓丽阳光帅气的年轻明星。这也是人类的本能表现。“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
另外,青少年对明星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非常熟悉和喜爱,所以他们对作品中人物的喜爱也就简单地转移到了演员本身。同时产生了角色带的心理,即产生了你也在剧中的错觉,也产生了剧中的角色与自己的命运产生强烈共鸣的体验。当这种错觉和情感共鸣带入现实生活时,青少年往往会对明星产生强烈的好感。所以明星被关注的根本原因是大众已经把情绪转移到了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身上。
盲目崇拜偶像有其深刻的根源
当代青年偶像崇拜现象的背后,既有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甚至社会原因构成了青年偶像崇拜宏观图景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偶像主要是电影明星和体育明星,这与现代商业媒体的塑造密不可分。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正是电视强大的煽动性和情感效应塑造了偶像。”。在年轻人心目中,明星不仅是影视剧中重情重义的英雄,也是日常生活中耀眼的形象或优雅生活的代名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传统上被认为是榜样的著名科学家、国学大师、医生、作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无论是新闻还是影视作品,他们往往被塑造成成年人、体弱多病的形象,他们的生活与严谨、厌倦、艰辛等形容词紧密结合,从而久而久之在年轻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不言而喻,年轻人喜欢形象帅、感情重、义重的英雄,或者埋头实验、年老体弱的科学家。这种现象是由于缺乏公益传播造成的,也就是说新闻、影视作品等大众传媒不足以展现这些人物的魅力和完整人格。
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商业媒体塑造偶像的能力更强。商业社交媒体使其和谐地融入商业运营,成为商业链条中的一环。他们很了解粉丝情绪迁移的心理。他们一方面利用商业媒体打造青春偶像,另一方面出售偶像代言的产品,自己主演的影视剧,制造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就接近偶像的假象。资本巨头明白,票房不仅仅是由影视剧的质量决定的,只要偶像出现,大批粉丝就会带来票房;只要找到合适的偶像代言,粉丝就会带来巨大的产品消费,甚至产品有可能成为热门爆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是名人代言,几乎整个市场都迫不及待地要打造偶像,社会进入了一个“粉丝经济”的封闭循环。
在今天的中国,这种粉丝现象已经被商业资本利用到了极致,一些偶像粉丝群体已经组织起来。原本是青少年心理崇拜的一种自发的、正常的现象,在组织形成之后,这些组织或团体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一些商业行为,甚至其他非理性行为。这些粉丝除了利用青少年的“二次情感依赖”之外,还利用了他们“寻求身份”的心态。在这个心理阶段,青少年不仅想摆脱父母的依赖,变得独立,而且渴望社会上其他人的认可,尤其是同龄人的认可。所以粉丝群就是这样组织起来的。他们一起崇拜一颗星星,有着共同的语言,并且相互认可。粉丝群体中,层次明确,组织严密。如果有不听话的,就会被“孤立”以示惩罚,这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大部分粉丝群体都有统一指挥,行动迅速。而商业资本的逐利性,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这些年轻的粉丝。比如鼓励他们购买名人代言产品,给明星“刷流量”,甚至为了一个明星集体攻击其他人或团体。所以可以说,目前青少年对偶像的盲目崇拜,根源不在于青少年,而在于商业资本的运作。
如何偶像化,追什么样的明星?
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或商业利用正在透支和破坏未来社会的健康生态。因此,社会各界应该达成共识,对利用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的商业行为说“不”。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商业道德水平,在涉及青少年的日常消费和文化消费领域构筑坚实的商业道德底线。
在涉及青少年的大众传播中,媒体的社会责任仍然是无法突破的底线。社交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渠道。但是,如果社交媒体不能建立良好的伦理体系,那就不是社会的福音。没有媒体对社会的理性客观观察,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陷入价值观的混乱。因此,社交媒体应避免过度商业化,避免在资本的激荡下营造“粉丝经济”的消费文化,在应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内容上承担起“社会把关人”的责任。另外,影视行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影视行业进行分类势在必行。既然影视剧塑造的英雄人物必然会成为青少年的偶像,那么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影视剧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便于全社会关注和帮助青少年成长。影视剧制作人也可以更有针对性,比例感更好。影视剧的审核部门也可以在价值导向、文化多样性和市场份额之间找到平衡。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公益传播尤其是科学传播的投入,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充分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完整人格。公益传播的强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程度。只有真正展示科学的魅力,强调科学家对人类和国家的重要性,才能激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崇拜和热爱,追随科学家。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家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待遇相对较高,媒体和整个教育体系都不遗余力地追求科学知识和科学家,值得借鉴。比如近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霍金,他的人生经历和贡献几乎全世界都很熟悉,但我们在传播已经取得相当成就的科学家方面相对不成功。
教育者和家长要从科学的角度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摒弃“一刀切”的禁止措施,否则只能失败。与此同时,教育者应该放弃以价值观为导向的鸵鸟政策。放任其自由发展是极其错误的。尊重他人和社会多元文化主义是基于一种健康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社会价值观足够成熟和自信,主流价值观足以团结社会共识。因此,教育部门作为主要负责人,应该正视困难,注重引导价值观。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个人都越来越重视自身权利的维护,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仍然是必要的。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大多数青少年除了直觉冲动之外,还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审美观念,帮助他们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媒体塑造的人物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差异,逐步帮助他们建立批判性思维,掌握全面分析和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盲目崇拜容易造成的心理疾病和现实危害。可见,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手段的运用,耐心细致的教育,至少是青年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的几个方面。
与此同时,在信息已经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提高全民的媒体素养迫在眉睫。如何识别广告、软文、片面信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而不被过载的信息干扰,避免成为商业宣传的受害者,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总之,青少年只有具备真正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才不会被“押韵”,成为“脑粉”。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9月
原标题|科学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专职研究员赵
新媒体编辑|刘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