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难啃的硬骨头”,华中大学开了这样的药方!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带来先进的技术、资源和医疗理念
留下一个不能带走的医疗队
带着大医生的真诚和无边的爱,
贫困地区每一位病人的心脏保健
云南省临沧市临湘区
华中成年人如何利用自己的真情实感
为中部地区的卫生和扶贫开了一个大处方
小珂今天带你去看
现场指导、个人政策、流程标准化、学科建设、资源对接、人才引进…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学院的邹博士,自从来到临湘,担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以来,就投身于扶贫工作。用邹的话说,他来扶贫,也是为了报答疫情期间帮助临湘老乡的恩情。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临湘人民向协和医院捐赠了大量的中药、口罩、腊肉和火腿…这份真情深深地感动了华中的每一个成年人。
“我希望尽我所能,为临湘的乡亲送去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继续为临湘的扶贫做出贡献。”邹对说:
除了派专家到临湘工作外,近年来,针对临湘医疗基础设施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华中大学因地制宜,为当地卫生扶贫工作开出了“药方”——构建“三三”医疗卫生救助模式。该模式依托公共卫生学院、协和医院、校医院三个单位,力求从“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临湘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体系。
在时间维度上,该模型实现了“病前可预防、病中可治疗、病后康复指导”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在空之间的维度,实现“区、乡、村”全覆盖;在支持维度上,要提供学校最一流、最优质的学科、医学、科研资源,确保扶贫强有力。
2017年,“整合资源和精准造血构建“三三”健康扶贫体系”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二级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
01
从顶层设计开始
开展疾病预防工作
2018年11月,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徐熠华带着精准扶贫的使命来到临湘。围绕这一领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医疗机构改革,她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团队近年来翻山越岭,走访了10个农村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些村卫生室,调查了400多户贫困家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帮助穷人获得健康,就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实施。医院的职能结构是怎样的,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是什么,乡村医院和乡村医生应该如何工作…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临湘的卫生卫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才能回到源头。”徐熠华说。
“去看病治病”,华中大学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多次来临湘分析常见病、慢性病的病因,开展各项卫生项目,指导临湘建立预测预警机制。
致力于改善厨房空空气质量,从源头上避免长期吸入厨房油烟导致的肺癌、中风、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汤春教授经过多方调研,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通风与健康工程,免费为蚂蚁堆村各村村民安装300套油烟机,并持续跟踪工程实施情况。
致力于慢性病管理的聂少发教授、卢祖勋教授帮助临湘成立了县慢性病管理中心,让居民充分了解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让医疗管理人员充分了解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和不足,全面开展临湘慢性病防控实施的各项工作。
致力于完成住院家庭医生的培训和签约,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门口的卫生守门人,帮助居民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陈秋生带领联合校医院完成临湘家庭医生。三次系统培训,与当地医院共同开展健康教育,让大健康、大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结合肺炎和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6月2日至3日,公共卫生学院在临湘举办了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提升临湘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能力指定培训”的卫生扶贫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培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地方专家作用,旨在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单次培训有200多名参与者,837名在线受训者。
“疾病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才能做到。”临湘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管理部副主任罗顺梅说:“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为我们系统梳理了工作流程和内容,带我们提升了服务能力、管理模式和思路。临湘的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02
创建一个不能被带走的医疗团队
提高医疗水平
“我今天可以下地了,恢复后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7月5日,在骨科医院临沧基地,10岁的杨宪宇正在用助行器练习站立和行走。杨宪宇两岁时,就变成脊髓炎,导致右腿不能正常生长。到现在,比他左腿矮24 cm。在过去的八年里,这家人去了省内的许多医院,但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就在这个时候,谢赫医院的专家来到临湘区人民医院开展专家周活动。临湘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副院长钱迅速为杨宪宇安排了专家会诊和手术。
通过派遣专家、组织“专家活动周”、开发新技术和新业务、教学培训、远程医疗等。,华中大学依托协和医院从医院管理、发展战略、专业技术升级等方面为临湘区人民医院提供全面援助。
2017年,临湘区人民医院在协和医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小儿骨科小组,钱是第一位在协和医院学习的科室骨干。“从协和医院带回来的高科技,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我们当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就像弯道超车的进步。”
临湘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罗也是去协和医院进修的医生之一。2016年留学回国后,一直与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保持密切联系。至今,罗每周都带领部门成员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系统参加协和麻醉讲堂,学习最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知识。
截至2019年底,临湘区32批88名医务人员赴谢赫医院进修,涉及临床、护理、医疗技术、功能管理等专业,通过学习带回并开展了3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协和医院在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心血管外科基地,在区人民医院建立了肿瘤中心,在骨科医院建立了临沧基地,先后派出200多名专家教授到临湘区开展卫生扶贫工作,培训地方医疗队。
协和医院心内科董念国教授带领的团队长期驻扎指导,极大地推动了临湘心胸外科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驻校干部、肿瘤学家张瑞光、邹博士先后担任临湘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帮助当地医院从认识、治疗理念和技术、学科建设等方面提高整体治疗水平。
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姚尚龙教授不顾身体状况,主动到临湘区求助,充分发挥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力,并动员吴阶平基金会等国家医疗资源为临湘区提供医疗支持。
通过姚尚龙教授的牵线搭桥,谢赫医院还为临湘区人民医院赢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捐赠了可视喉镜、神经刺激器、远程会诊系统等先进设备。协和医院每年还派专家开展集体式的“专家活动周”,在临湘开展了免费门诊、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手术指导等卓有成效的工作。
建设一支不可带走的医疗队伍是提高当地医疗水平的关键。目前,在协和医院的指导下,当地医院开展的很多手术在临沧乃至云南省都是首例,让很多无法在当地治疗的患者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他们家门口就可以治愈,大大降低了当地患者就医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临沧人民获得优质医疗的可及性。
03
沉到村里到家里
做好村民健康管理工作
“不要过度迷信医疗设备。我们的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来诊断和治疗许多常见的疾病。”6月5日至12日,学校医院综合科王力主任医师带着医疗队来到临湘区蚂蚁堆乡,再次启动对口医疗扶贫周。在给村民治病的同时,王力和在安兑乡卫生院的同事交流了自己的医疗经验。
麻一堆乡卫生院是临湘区人民医院的一个分院,区医院二病房主任冷美也在医疗扶贫周帮忙。冷梅说:“华中大学医疗队和我们挨家挨户找贫困户,做建档办卡的工作,经常在乡镇安排免费门诊活动,检查村民的身体和科学健康知识,村民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华中大学在村级设立了医疗扶贫点,并派出校医院(国家质量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逐村逐户行走,覆盖了马一堆村和蒙准村等所有贫困户,筛查出马一堆村48户因病致贫家庭,完善健康档案,制定分级诊疗方案, 这样村民就可以“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为了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能力,校医院协助建立了规范的农村诊所,并为每位乡村医生提供了袖珍手册、服务访视包、规范的医疗服务流程图、良好的“洗手”习惯;组织专家到村里帮忙,派出六批30名医疗骨干到临湘帮忙三个多月。对588人进行了乡村医生课堂培训、专家免费门诊查房和上门健康咨询。
2018年6月,校医院抽调各专业教学专家组成10名医护人员的“梦想团队”进行全科教学,并在临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乡村医生资格培训。在刘英俊马一堆乡邦古村,当了15年村医的他说:“以前我们给村里的新生儿免费营养套餐,村里人几乎从来不用。他们不会做营养套餐,我们村医生也不会,所以不相信我们。”经过培训,刘英俊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其他村医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心中的信任也增强了。“现在村民们非常相信我们。我们可以准确诊断许多常见疾病。我们去村民家给他们体检,教他们做营养包。村民不舒服的时候会主动来找我们。\”
除刘英俊外,近200名乡村医生在系统培训考核中获得资格认证,极大地改善了临湘乡村医生数量少、缺乏资格和水平低的状况,保证了临湘区“三三”医疗体系建设中基层医疗能力的巩固和基础。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这是摆脱贫困的“硬骨头”
帮助临湘人做自己的健康人
抵制“病根”,成为“穷根”
是华中对口支援团队的追求
他们也已经上路了
华中科技大学
文本/千帆
图片由公共卫生学院、校医院、临湘区人民医院提供
编辑/陈幸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