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三文鱼市场定位为重点,规模化养殖尚待探索
在波澜壮阔的青海,国内三文鱼产业正在崛起。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青海国内三文鱼养殖基地,了解到由于疫情原因,国内三文鱼遭遇了一定的销售困境。
该行业试图通过推广新菜肴和制作加工产品来开拓市场。但受冷链运输、烹饪方式、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国产三文鱼真正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三文鱼的未来发展“需要以市场定位为目标,这也是行业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下一个问题。
市场定位是关键
在国内三文鱼的发展中,如何定位市场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9月27日,海清食品副总经理谭惠英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广州等地,三文鱼中的进口三文鱼在批发市场已经流通了很长时间,但鳟鱼还没有完全渗透。国产三文鱼要想进入华南市场,与“三文鱼”这个通称并不一定有优势。也许直接取“虹鳟鱼”的名字更有利于树立新的品牌形象。
新京报记者在天猫、JD.COM等电商平台上搜索关键词“三文鱼”,发现销量前10的产品都是进口三文鱼。其中天猫页面,国内三文鱼直到第三页才出现,以每页80条为单位。但如果搜索关键词“虹鳟”,就可以直接找到国内的三文鱼产品。
谭惠英表示,虹鳟鱼在熟食上可能比三文鱼味道更好,应该会被华南消费者接受,在国内销售市场潜力很大,但后续合作要根据最终的市场定位、价格和产量来判断。
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旭表示,只突出“虹鳟鱼”这一更专业的品类名称,是一个有利有弊的选择。比较专业,可以和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缺点是如果放弃三文鱼的通用名,相当于在终端消费市场重新建立品牌,很可能会遇到市场竞争不好等困难。
关于名称的调整,郑维忠告诉新京报记者,业内也建议终端市场在销售三文鱼时,要标注三文鱼、鳟鱼等细分品种。但就消费者而言,大家对“三文鱼”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一个新的品牌被推出,消费者对这个新名字的接受程度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改变。
一些消费者不知道鲑鱼是被分类的
事实上,早在2018年,中国水产品加工销售协会会同多家企业制定的生鱼片标准中就指出,三文鱼是三文鱼的总称,包括大西洋三文鱼、虹鳟鱼、银三文鱼、王三文鱼、红三文鱼、秋三文鱼和粉三文鱼。明确要求产品标签标明生鱼的产地和品种名称,让消费者知道生鱼来自哪里,知道产品名称和品种名称。
10月13日,新京报记者作为消费者走访了北京市东城区和大兴区的5家生鲜超市。东城区某超市表示,自年中疫情爆发以来,其超市尚未上架三文鱼产品。其他四家超市销售的三文鱼大部分是进口的,但是超市生产的价格标签上没有标明具体的类别,标有产地的只标明国内加工地点。在产品包装方面,四家超市中有一家没有在包装贴纸上打印三文鱼的具体类别和产地。根据新京报记者的现场走访和消费者提供的图片,食品企业包装的三文鱼产品基本上都在配料表上标注了“三文鱼(大西洋三文鱼)”和“三文鱼(虹鳟鱼)”。
消费者了解三文鱼分类吗?新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名消费者。大部分表示不知道有三文鱼的分类,更注重购买渠道的形式而不是种类。消费者吴女士表示,虽然她知道三文鱼分为进口三文鱼、国产鳟鱼等。,她买的时候比较注重新鲜感,分类意义不大。消费者肖女士认为,如果鲑鱼和鳟鱼的价格不同,对鲑鱼进行清晰的分类更有利于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判断。
部分包装三文鱼会在配料表中标注细分品类
需要探索大规模农业
国内三文鱼在餐饮方面的发展也令人担忧。关于日本食品行业是否会考虑用国产三文鱼取代进口三文鱼,日本一家国内连锁食品商店的采购总监高先生告诉《新京报》,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冰鲜食品的运输距离更短,在新鲜度和价格方面更具优势。两种口味各有特色。三文鱼更滑更软,鳟鱼更紧,味道还是有差别的。此外,消费者习惯了味道,这是无法完全替代的。国产三文鱼能否作为一道新菜推广,需要尝试和探讨。“我们已经互相联系,送一些产品去研究。但是,哪种烹饪方法适合国产三文鱼,是否可以推上日式餐桌等。,还是得等内测再决定。”
加工产品有可能为国内三文鱼打开市场吗?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国内一些三文鱼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通过鱼松、烟熏等深加工产品进入C端市场。从民泽公司的反馈来看,虽然受疫情影响,家庭消费有所增加,零售和电商成为新的销售方向,但由于产品需要全程冷链运输,生鱼比例较高,零售和电商在销售中的互补作用并不明显。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截至10月12日,龙羊峡旗舰店在天猫平台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仍然是真正的空冷冻套装,其次是三文鱼松和烟熏三文鱼,总销量依次为592、406和149。
郑维忠表示,国内三文鱼未来的发展“关键需要瞄准市场定位”对于三文鱼和鳟鱼来说,国内消费主要是寿司等生食,所以加工产品的发展需要时间来接受。在深加工领域,国内三文鱼往往以冷熏蒸的形式供应给酒店或西餐市场。相比西餐和日本料理,如果国内三文鱼加工的熟食能更好的融入中餐,未来的销量也可能得到井喷式增长。
他说,中国国内三文鱼年产量只有3万多吨,与其他鱼类相比并不庞大。但中国已经开始挖掘产能潜力,在渤海、黄海等深海冷水团进行鲑鱼、鳟鱼养殖试验。大规模养殖前还需要一段时间探索。如果研究成功,国内鲑鱼和鳟鱼产量将在3 -5年内实现跳跃式增长,国内虹鳟鱼生产能力将翻一番。
新京报记者王思振摄影王思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