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重庆举行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 5名宣讲人讲述来自脱贫攻坚一线为民解困、自强不息的故事

重庆举行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 5名宣讲人讲述来自脱贫攻坚一线为民解困、自强不息的故事

原标题:重庆召开扶贫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演讲者讲述了关于扶贫和人民自我改善的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 核心提示 在全市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用…

原标题:重庆召开扶贫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演讲者讲述了关于扶贫和人民自我改善的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

核心提示

在全市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辛勤的劳动,诠释了从一场战斗到另一场战斗的艰苦历程,谱写了一首首日复一日的斗争歌曲,写出了一个个感动地球的英雄故事。

10月17日,我市召开扶贫先进事迹报告会。扶贫一线的五位传教士讲述了他们夜以继日地战斗,努力工作,为群众努力工作,帮助穷人发展产业,改善生活,改变精神面貌,为克服困难、摆脱贫困做出不懈努力的故事。

李,城口县副县长

配对形成多层次配对辅助机制

李建成

2017年,山东省临猗市选派岚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到重庆市城口县担任副县长,参与扶贫工作。

“这么高的山,这么陡的路,这么小的县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何帮助大山深处的村民脱贫?”李到城口县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王一家是他走访的第一户贫困家庭。“悬崖和陡峭的石墙之间有一个凸起。不知转了多少圈,才到了王家。”

王今年65岁,长期的野外工作让她劳累过度。当李来到她家的时候,她的家人正盼望着养并卖三头猪和八只羊给他们的两个孙女去上学。

“我两个孙女学习成绩都不错,一个初中一个高中!”王告诉李。

“等他们大学毕业了,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了!”李接过话。

王叹了口气,眼神渐渐黯淡:“贫困的山谷能培养大学生吗?”

这句话让李感觉到了肩上的使命和责任。

三个月内,李走访了所有乡镇和90个贫困村。他的两本笔记本里全是城口县的经济社会情况,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以及他的帮扶思路。

2018年春节,李回到山东,走访了临沂市8个主要部门和7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县。在他的帮助下,临沂市和城口县发起了“携手办好小康社会”运动。临沂市罗庄等7个区县与城口县7个重点镇配对,临沂市10个强镇与城口县10个深度贫困村配对。临沂市12家重点企业配对城口县11个薄弱工业村,临沂市15所重点学校配对城口县13所学校,临沂市和城口县两家医院。

在李的影响下,的妻子也主动来到城口县附中任教两年。

在城口县期间,李协调临沂市岚山区帮助城口县秀起镇建设蘑菇扶贫车间,创新“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贫困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蘑菇扶贫产业覆盖全镇。2019年,秀起镇蘑菇产值达700多万元,140户收入“租金收入”800元,120户农民人均收入2.4万元,集体经济组织发放固定红利248万元,秀起镇901户贫困户发放红利1000元,脱贫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2月,城口县成功脱帽脱贫。

不久前,李又来到了王的家。这时,王不仅治好了他的病,还搬进了宽敞的房子里,他的孙女也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了。

“这个女娃娃每次见到我,总是亲切地叫我李爷爷。她告诉我,她毕业后会回来建设她的家乡。”李说,在王的孙女身上,他看到了农村振兴的希望。

向奉节县扶贫办主任

不要忘了你的主动思想把他的奋斗换成了群众的欢乐

向城钢

“扶贫之路不易,尤其是奉节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分布广,底子薄。”10月17日,在重庆市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汇报会上,奉节县扶贫办主任向动情地说,2014年奉节县贫困发生率高达13.5%,“雨停电、通讯断网”、“出县出村翻山”、“土坯房满山、土豆红薯为主食”等现象一度十分突出。

脱贫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关乎政治,关乎民生,关乎大局,关乎党性。如何才能打赢这场硬仗?践行初始使命,感恩荣辱,用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增强群众的收获感对程刚说。

近年来,奉节县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层层落实责任,出台\”十项最严格规定\”和脱贫激励措施。两件事深深震撼了向成钢的内心:一是2018年8月,奉节县召开战胜贫困第二季度战争督导会议,太和乡党委书记毛荣昊上台领黄牌。讲了三分钟,他读了五分钟,哽咽了几次,打断了几次,300人的会场一片寂静。当天晚上,向成刚回到办公室,打开微信群,看到五个级别较低的乡镇和部门正在连夜开会,牌子上写着“知耻而后勇”。第二件事是,他暗访的时候,看到一个贫困户的乡党委书记,卷起袖子,捡墙砖,帮着翻建危房。

“看到这样的干部,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除了责任之外,我们还必须具备真正的技能,以便将扶贫政策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真金白银’。”项表示,奉节县梳理总结了102项从户到人的政策,形成了“1+18”的精准扶贫政策包。每个干部手里都有扶贫政策声明,家家户户都有便民政策日历。该县定期组织政策考试和业务培训,以确保8000多名帮助干部知道如何帮助穷人,他们都将提供帮助。

通过项城岗等一大批扶贫干部的实践,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出诊、农业技术跟踪等一套“四访”工作方法,成为全市唯一的地方扶贫标准。此外,还有残疾人“集中供养”释放家庭劳动力,有“八户八人”扶贫,有“六个环节”解决贫困认定问题,有“五项活动”促进干部群众…奉节县的许多做法在全国推广和交流。

2019年4月,奉节县正式摘下戴了33年的扶贫帽。消息传遍了县城的山河,不少村民自发地在自家门口插上了小红旗。

“在扶贫路上,我们用翻天覆地的斗争来交换人民的喜悦。”项兴奋地说,他不会忘记自己原来的心,牢记自己的使命,全面巩固扶贫成果,努力争取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钟毅乡党委书记谭雪峰

继续奋斗,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谭雪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钟毅乡党委书记谭雪峰永远不会忘记三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该乡时看到的情景。在很多贫困户眼里,他只看到了对贫困的妥协。“当时他们心里没有底。他们眼里没有光。”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今年8月的全国扶贫普查中,全乡539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扶贫标准,扶贫胜利在望!”10月17日,谭雪峰在谈到重庆钟毅乡的变化时,言辞铿锵有力。

钟毅镇是全市18个贫困镇之一。近年来,谭雪峰带领钟毅乡的村民走上了攻克贫困堡垒的道路。

“钟毅乡山高坡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困难。路水电信房都是短板。”谭雪峰说,为了深入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第一年他和乡干部白天去项目现场,晚上召开群众大会。终于在2018年底,全乡通了路,户通了自来水,家家有信号,大家的住房稳定了。

但是为了脱贫致富,人必须有好的产业。钟毅乡是典型的鸡爪地和棕榈地,种植传统作物很难有好收成。为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该乡邀请了市里的专家进行论证和指导,决定发展黄精、前胡、中华蜜蜂等特色养殖业。

“因为村上工业发展的失败,村民一开始不信任我们,以为我们搞形式。”谭雪峰说,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和干部们耐心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们终于愿意尝试了。

“结果大家第一年尝到甜头,第二年就开始抢着种!”谭雪峰说,钟毅乡的七个村都成立了村集体公司,一些发展特色农业,一些开设民宿,一些开展商品直播。村集体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在今年的分红会上,很多村民开心地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事情’!”

谭雪峰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和学生已经开始走出大山。手工扶贫作坊的张玉芳也带着自己的作品来新加坡参加展览。“大家的眼界越来越宽,想法越来越活泼,发展的途径越来越多。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农村发展,有的开始了智能养蜂,有的开始了农家乐,发展潜力越来越大!”

谭雪峰说,在今年的中国农民收获节上,村民们聚在一起,愉快地唱着土家族民歌《太阳出来了》。“歌曲中所希望的美好愿景已经成为现实。今天的钟毅乡充满了幸福。全体干部群众面带微笑,继续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田杰,钱江区金溪镇长春村第一书记,驻地队队长

做好帮助普通人解决紧急问题的环节

田杰

“到了村里以后,你要尽快转变角色,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别忘了你的目的!”2017年9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田杰被派往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担任驻地队第一书记、队长。临走前,领导这么跟他说。

刚到长春村的时候,田杰发现村里的产业“乱七八糟、小打小闹”,弃地率达到72.1%,外出的人比例高达1/3,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没有支部书记,没有村主任。

“没有一个强大的党支部,扶贫骨干在哪里?”田姐着急了。他和乡镇干部商量后,决定先建支部。经过调查和动员,在国外创业的万秦书回到长春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有了党支部,产业发展有了“火车头”,村里的党员也渐渐有了活力。

脱贫致富的途径在哪里?长春村通过实施“三改”改革,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蚕桑产业。田杰向有关方面申请了225万元的专项支持,解决了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蚕桑产业在长春村蓬勃启动。

田杰说,作为第一书记,要担当起联系党群、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难问题的纽带。

有一次,田杰得知村里一个叫陈的小女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家里穷,没有钱做手术。他迅速向医院领导汇报了此事,第二天医院派救护车把陈送到免费治疗。现在,陈上了幼儿园,陈一家在2018年底脱贫。

据了解,2017年以来,在市卫健委扶贫小组的帮助下,全村11名贫困重疾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

田杰在长春村的三年里,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背包,里面装满了扶贫的论述和记录良好的工作笔记。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背包秘书”。在田杰看来,背包里装的是如期战胜贫困的责任,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三年来,长春村发生了六大变化:5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基础设施和人类住区的升级;1600亩废弃地成为工业基地,蚕桑产业实现规模化;村民人均纯收入比2017年增加2700元,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6万元;村党支部从“落后”变成了“先进”。

丰都县史鸷镇秦邦沟村村民傅体碧

成功脱贫,带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

Futibi

42岁的付体比是丰都县史鸷镇秦榜沟村的一名村民。他的家庭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家庭。这几年,她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靠养牛来逆风翻盘。她不仅年收入10万元,还获得了去年的“重庆市扶贫先进个人”奖。

10月17日,在重庆市扶贫先进事迹汇报会上,谈起上一届家庭的贫困状况,傅体比哽咽了好几次:“这个人有时候就是运气。”

她背了多少?2003年,傅提比5岁的女儿得了脑膜炎,在医院住了十几天,欠了几千元;2004年,丈夫去成都工作。上班几天,右手被机器碾压,二级残废;后来,公公出了车祸…

那段时间,一场接一场的灾难让傅体比感到绝望。但当她想到一个家庭还指望着自己的时候,几天的消沉之后,她振作起来,振作起来:“你肯干,就有活路!”

傅提比拿着别人不种的地去种,凑钱买了两只猪来喂。虽然她的丈夫只有左手,但他起得很早,在黑暗中和她一起工作。

“我是女人家,这么大的家庭还很难撑起!”傅提比说,在她努力养活自己的时候,县领导和村干部来她家询问家里的情况,指出了脱贫的出路。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傅提比借了3万元买了6头牛,希望脱贫致富。但是因为文化有限,她养牛不容易。有一次,牛病了,不吃草料。她让兽医给她看病,但是因为看不懂,不知道兽医开的药怎么配,怎么喂。

看到傅提比面临的困难,镇上和村干部带着施工队帮助她修理牛圈、道路和化粪池。“如果有人帮我们贫困户,我们自己也要尽力。我一整天都在想,喂牛喂壮!”慢慢地,傅提比成了养牛专家。

2015年,傅体比卖出第一批肉牛,净赚6000多元,次年脱贫。2018年,家庭养牛规模达到30余头,年收入10万元。2019年,傅体比获“重庆市扶贫先进个人”奖。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现在肉牛30多头,猪20多头,山羊10多只,鸡鸭100多只,每年收玉米、大米、芥菜近4万公斤!”傅提比说,现在是辛苦,不吃不穿。她和丈夫现在一起开车带着周围的村民去养牛。“我们要和村民一起努力,用自己的双手过好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661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