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很多地方的冷冻食品检测呈阳性,“反人”、“反物”不能放松
自11月6日起,在山东德州、山西太原等地从天津进口的冷冻食品外包装上检测到SARS-CoV-2核酸。
今天凌晨,天津发布了最新通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海联冷库环境样品SARS-CoV-2检测呈阳性,装卸工人核酸检测呈阳性。
这一系列新闻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的敏感神经。不难发现,“冷链管理”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成为疫情防控的热门词汇。10月中旬,青岛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充分的证据链,证明SARS-CoV-2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在冰冻条件下可以长期存活;10月底,发布了北京新发地疫情溯源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流量调整和数据分析,新发地疫情可能源于受污染的进口食品通过冷链运输从环境传播到人。病毒溯源的最新进展凸显了进一步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防控的必要性,呼吁我们积极构建一些防控网络。特别是目前欧美很多国家正遭受秋冬两季的第二波疫情,“防人”、“防事”总是松懈。
打造“冷链防线”,科学和精准依然是关键。冷链食品涉及进口、生产、物流、仓储、管理等多个环节,涉及的主体非常复杂。此外,随着近年来冷链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安全检疫和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以防范对象。为此,国务院专门发布了两个技术指南,从“人”和“物”两个方面准确防控进口冷链食品的各个环节。比如在管理“人”方面,建议建立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员工健康登记制度和健康异常报告程序;在管理“东西”方面,要求对来自新冠肺炎肺炎高危地区或国家的冷链食品外包装进行严格消毒。该方案的触角延伸到冷链食品从仓储到搬运到配餐加工的全过程,势必会大大提高冷链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鉴于社会对冷链食品安全的关注,北京、四川等地开始实施冷链食品追溯机制,供应链第一站“赋值码”,下游运营商“扫码进出”,终端消费者“描码”——购物时只需扫描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产地、生产日期、检验检疫等产品信息。一码到底,来来去去,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对广大市民来说就是一个“定心丸”,值得广泛推广。
在这种机制下,防控工作也能事半功倍。出现问题,相关方可以一键发送预警通知,及时追踪高风险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这方面,天津口岸进口冷链食品的阳性检测就是一个例子。及时锁定天津的粮食,为后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对于广大市民,也要提高警惕。买各种冷冻食品,特别是进口鱼和海鲜,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市场和超市;接触外包装和新鲜食品后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鼻、口、眼;彻底煮熟食物,确保食物安全…遵守防控规定,采取防护措施,病毒就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