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叉车其实是个“梯子”,挂钩敢当“环”——江苏南通利用智能监管,防范特种设备动态隐患
新华社南京11月20日电:叉车实际上是一个“梯子”,吊钩敢当“吊环”——江苏南通利用智能监管,防范特种设备动态隐患
新华社记者杨
铲车被一个支架捆住,变成了一个攀爬的移动梯子。两台吊车并排停了下来,吊钩变成了拉环…要不是天网项目的实时监控,这些“难”操作执法人员根本想都没想过。
随着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静态监管越来越难以防范动态隐患。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部门开发天网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应对特种设备监管领域“少人多事”的挑战,监管效率大幅提升。
通州区特种设备用户4000多户,在用特种设备2.2万台,压力管道900公里,气瓶66万多只。监管广泛而复杂,全区监管人员不足100人。
“执法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企业不会违规操作,检查时设备大多处于静止状态,操作后往往会出现安全隐患。”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邱表示,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监管的需要。
监管部门还报告称,许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仍然普遍重视效率而不是安全。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效率下降,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大幅下降,事故风险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通州区以特种设备监管为突破口,构建了一整套“人防、技防、设施防”的风险防控体系。
记者在旭东汽车零部件制造(南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每台大型机器上都贴有二维码,厂区关键位置分布有多个摄像头,叉车运行时声光报警装置启动…以上是通州区开展“天网”工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截至目前,通州区已在首批380名特种设备用户的重点操作区域安装了1200多套视频监控系统,给执法部门一个远程“监管眼”。
通州区市场监督局特种设备处负责人常告诉记者,在系统运行初期,未佩戴安全帽的操作人员比例占总隐患的近40%,现已大幅降至7%。
徐东汽车零部件制造(南通)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部经理李建军告诉记者,过去他已经厌倦了应对执法单位的检查。执法人员离开后,生产中基于经验和感觉的危险操作继续进行;现在,我们不断受到监控,经常收到监管部门的提醒和警告,所以安全的弦很紧。
纵观通州区市场监督局2019年所有特种设备用户的4635份检查记录,90%以上的记录是一致的,只有2份记录能够反映设备使用的安全隐患,不到千分之一。
「过去,执法和逃避责任的心态非常普遍。“天网”工程实施后,原来的‘走过场’监管正在向实用监管转变。”通州区市场监督局西亭分局局长赵小兵说。
“特种设备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仅仅依靠随机抽查和飞行检查是不可能的。要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的严格监管,把隐患当成事故。”通州区市场监督局局长曹勇表示,目前,“天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监控和处置。未来计划增加人脸识别、物体运动捕捉、违规远程对讲等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监管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