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
深化校地合作,增强创新能力和政策来源
范瑞平出席了林忠钦
11月25日,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上海交通大学天府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成都)、上海交通大学高级推广技术研究中心、高端数控制造设备研究院等一批高能平台和项目。,努力提升创新政策来源能力,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帮助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瑞平,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出席签约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集“综合性、研究性、国际化”于一体的国际知名大学,与成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今年6月,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协议,在科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投资咨询、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成都先进促进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将有助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成都整体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双方共同创新发展。
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交通大学的科教资源,结合成都的产业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航空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为重点,在成都天府新区共同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天府科技园。,建设集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教育、R&D平台、创新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科技园,推进成都市重大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帮助成都市争创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双方将在天府新区共同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围绕成都“5+5+1”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双方将选择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合作开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各类高端人才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
双方将共同推进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研究推进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为航空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组合动力迭代升级等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双方将在新都区共同建设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工业应用的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创新体系,加快培养航空空航天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助推航空空航天装备和特种工艺的持续创新,努力成为世界级航空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和加工技术研究基地。
成都市领导曹俊杰、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仁元、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玲、副校长习主席莫砺锋等参加了会见。(成都日报上海电气记者张嘉华)
成都与清华、北大、上海交通大学等18所知名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拓展高校“朋友圈”,进入市校合作新阶段
在成都科学城内,校地合作硕果累累
当前,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充分发挥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创新的浪潮不断涌动。城市如何才能踩浪?
11月25日,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市校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成都和上海合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6月,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协议,在科研、科技成果转让与转化、战略投资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还在成都落地了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并诞生了一批领先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并不是成都唯一一所“走出去”牵手的大学。据统计,成都已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知名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一批创新项目。
在主动“进攻”的背后,得益于新的发展格局,成都正在不断拓展市校合作的“朋友圈”,汇聚创新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激活校友资源,汇聚高能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共享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校地合作
技术、资本和市场产业链都已经开放
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成都,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这两个城市位于长江经济带,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节点。
打破地理距离限制,两个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城市可以越走越近;西南某市与沿海地区高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11月25日,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市校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将共同打造上海交通大学天府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成都)、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高端数控制造设备研究院等一批高能平台和项目。,努力提升创新政策来源能力,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帮助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算上这些项目,签约内容至关重要。双方以人才第一资源为目标,共同打造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同开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各类高端人才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
让成都诞生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技术,松开技术卡的脖子。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航空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组合动力迭代升级等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基础支撑;联合成立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推动航空空航天装备和特种工艺不断创新,力争成为世界级航空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和加工技术研究基地。
此外,双方将在成都天府新区共同打造上海交通大学天府科技园,打造集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教育、研发平台、创新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
从人才培养到项目研发,从园区孵化到市场应用,这个签约几乎覆盖了整个产业链,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
显然,深化成沪区域合作,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助于率先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实现互利互补。早在今年6月,成都就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建设中国西部科学城(成都),加快创建国家级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当一个寻求创新的城市遇到一所拥有丰富科技资源的百年老大学,技术、资本、市场产业链都被打通,成都与大学的合作跨越千里,顺理成章,共鸣深刻。
千里对接
成都与18所知名大学进行了战略合作
走出成都地铁一号线兴隆湖站,一个宽阔的湖泊立即映入眼帘。这里是成都科学城,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所就在这里。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以高校协同创新为切入点,自2017年入驻成都以来,在成都产生了一批领先成果。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登陆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该研究中心在国产航空空发动机燃烧室模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正在推进产业化进程。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在四川锦屏建立了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在成都建立了暗物质探测大数据分析中心;开展了15个以上的生产、教育和研究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一批教授、专家、毕业生被引进四川就业,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川本身拥有优秀的人才和科研基础,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提出,我们对成都的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所管理部主任、四川研究所执行主任徐冰说。
汇聚天下智慧,向四方借力。成都城市群的创新“对话”并不局限于长三角,而是看向遥远的北方。以北京为代表,清华四川互联网能源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等一系列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加速向成都集聚,一批创新项目正在加速转型。
无独有偶,在成都科学城,另一个“不远”的成都校地合作也硕果累累。近日,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园区正式投入使用。作为最大的省校合作产学研平台,北航已初步在成都天府新区建立了亓航空大数据研究中心、杭航空电子系统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实验室。
同样,清华四川互联网能源研究院已经是兴隆湖的“元老”之一。截至目前,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引进高水平研究团队32个,承担科研项目301个,凝聚核心技术27项,申请高价值专利281项;推动四川省12个市县95个项目落地。
走出去拓展城市和学校的“朋友圈”,成都的校院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加速集聚。据统计,成都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合作政策,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一批创新项目,为城市优质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风来自西方
城市创新在更多领域“运行并引领”
一天之内,四大高校-地方合作项目同时落地,展示了成都的创新热潮。
以前东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金融业和制造业发达,大学科研项目更容易孵化。现在,这种模式正在改变。
风来自西方。成都与省内外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日益频繁,汇聚了一批创新项目。
“成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好政策,不仅吸引了大量‘融漂’人才,也让很多本地高校毕业生选择‘留下来’。”据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介绍,从数据来看,超过40%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四川,以成都为主要工作区域。
据资料显示,全市有300多个科研项目和50个各类实验室。仅成都科学城就引进了17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41个高校协同创新项目。
不止如此。在创新平台的帮助下,一批本土孵化的科技型企业正在快速发展。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为例,其孵化的成都一冲半导体有限公司估值超过10亿元,在全球无线充电领域掌握多项专利;由四川昆仑智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四川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其核心产品KMX工业大数据平台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2017年度优秀大数据产品。
汇聚一批高能项目,激活校友企业资源…自2019年推出“校企双进”以来,为校企精准对接“搭起了桥梁”,加快了创新资源的协同利用,让科学家和企业家成为朋友,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书架”。
“一方面,我们主动上门,不断扩大‘朋友圈’。另一方面,我们汇聚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和实验室登陆成都,借助“校企双进”搭建平台,激活校友资源,汇聚高能项目,持续引进创新资源。”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城市与学校的合作,加快一批创新平台和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城市创新在更多领域“奔跑引领”。在建设重要增长极和带动全国优质发展的新动力源的道路上,成都正在全速运转。(记者魏松曹玉元为图片采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