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病毒从冷链传入武汉”?值得追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欧美爆发新一轮新冠肺炎肺炎,而在国内,各地都在严格防范与境外冷链进口相关的感染病例。根据“进口冷链食品检测全覆盖”的要求,武汉等城市近日发现部分批次冷藏进口食品常规SARS-CoV-2核酸检测部分样本呈阳性。很容易联想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在全世界曝光的聚光灯下:一年前,那里也有海外冷链食品吗?SARS-CoV-2中进口冷链食品作为输入载体的可能性是否被低估了?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访问武汉,基本确认一年前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大量海外冷链产品。根据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ster)的研究数据,2019年9月13日至12月7日之间,SARS-CoV-2在人类中传播的概率为95%。相关专家认为,武汉的原病毒有可能是从进口冷链进口的。目前,世界各国应形成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在科学溯源方面开展合作。
图为武汉四季美农贸城中的水产市场。很多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老商户都搬到这里继续经营。 范凌志摄
华南海鲜市场曾经卖冷链食品
《环球时报》记者11月下旬来到武汉,看到原来的华南海鲜市场被一个崭新的蓝色圈地包围着,但楼上的眼镜城还开着,街边店铺前的人流似乎冷清了。在街角一家卖螃蟹的商店前,老板沮丧地把一个人打发走了。他告诉记者:“我是来要账的,我没钱,只能先送走。”据他说,“一楼的商铺现在不用交房租,但是没有水,没有电。我其实相当于在露天摆地摊。不知道能坚持多久。”记者走进附近的一家服装店。他一问,老板娘就笑着说:“你们是记者吗?”
曾经的焦点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距离人口密集的汉口站也就几百米,但现在路过这里的人,连多一秒钟也不想看了。在谈到老话题“病毒从何而来?”,几乎每一个《环球时报》记者接触的武汉人都会抱怨几句“委屈”,相信“美国人带来的”也是相当普遍的。在最近国内很多地方因进口冷链食品引发的零星疫情后,越来越多的武汉人开始质疑:“一开始会这样引进吗?”
专家的判断也为这种怀疑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2月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武汉早期疫情,在华南海鲜市场,患者主要集中在冷冻海鲜区。这些线索都指向冷链运输的进口海产品,可能是疫情的源头。
就算专业人士说出来,华南海鲜市场最初的病毒是从进口冷链进口的可能性还是被低估了。百度进入“华南海鲜市场”和“游戏”的搜索结果是256万,而“华南海鲜市场”和“冷链”的搜索结果只有56万,相差4倍。但随着近几个月各地冷链进口案例频发,对这种可能性的讨论无疑也越来越多。“第一眼见到记者”的老板娘在华南海鲜市场附近住了20多年。她告诉记者,虽然网上说市场上有游戏,但据她所知,卖游戏的摊位并不多,卖冷冻海鲜的摊位更多,“至少有四分之一在里面”。
搜索数据反映,疫情爆发后,“华南海鲜市场冷冻产品销量”的关注度似乎远低于“野味”。为了进一步了解进口冷链食品在华南海鲜市场的销售情况,《环球时报》记者决定走访市场上的老商家。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已经关闭,但商家会继续做生意。据了解,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部分老商家已将门店迁至东北17公里的四季美农贸城。从事海鲜生意的郭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疫情爆发前,我和家人已经在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经营了十多年。我们的生鲜绝对没问题。疫情前,工商一个月检查两次,每个产品都要做几次检测,什么都没发生。”
郭女士不明白为什么病毒会突然出现。她之前只听说华南海鲜市场有野味,“看不出来,都是偷偷摸摸的”。但她能确定的是,市场上有很多卖进口冷冻产品的商家。这几天进口冷链产品的检验力度加大,间接影响了郭女士的国内鲜河业务。据说“生意比疫情前差了一半”。郭女士觉得很委屈,她的抱怨也代表了很多商家的内心想法:“其实连冷冻货在国内都没问题,我们在国内也挺干净的,国外呢?我想不通。”
环球时报记者此前查阅过公开报道,发现华南海鲜市场有很多卖进口新鲜海鲜的店铺,卖的是帝王蟹、北极贝类等海鲜,还有巴西、德国等需要冷链运输的肉制品。2019年2月,湖北当地报纸曾这样描述:“澳大利亚牛排、智利樱桃、厄瓜多尔海鲜…过去的春节,越来越多的外国美食出现在荆楚人的餐桌上。”记者在武汉海关官网查询,发现2019年1月至11月湖北省进口货物中“冻货”总值4.7亿元,增长174.2%,是湖北省主要进口货物总值表中进口货物中增幅最大的类别。据公开报道,武汉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了最严格的“红区”管理。2020年6月底以后进口的海产品和冻肉制品,必须进行“两证一报”(通关证明、检疫证明和SARS-CoV-2核酸检测报告)检查,进口冷链食品要有专人管理。记者在四季美国农贸城的冷冻产品区发现,进口冷冻产品很难看到。只有一家店叫兴政发,搬运工正在卸包装上写着“阿根廷牛肉”的冷链食品。记者发现,在华南海鲜市场的一群商家中,一位用户的头像被显示为“兴法正”。小组人数超过270人,至少有29人的名字或头像中有“冷冻产品”一词,这进一步证实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很早就销售进口冷链食品的事实。
“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并非没有痕迹
据中国疾控中心10月17日发布的消息,在青岛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中心从工人运输的进口冻鳕鱼外包装中检出并分离出新冠肺炎活病毒。这是世界上首次从冷链食品外包装中分离出新冠肺炎活病毒,首次证实SARS-CoV-2在冷链运输的特殊条件下可以在货物外包装上长期存活。这说明SARS-CoV-2具有以冷链货物为载体的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在货物表面的病毒可能会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对易受感染的接触者造成感染。
“我们并不这么认为,但是现在,武汉的原病毒是从进口冷链进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武汉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12月5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据报道,SARS-CoV-2在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下30摄氏度的冷链环境中存活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需要先搞清楚之前进口冷链食品的时间和地点,然后疾控部门再将华南海鲜市场提取封存的进口冷链食品样本与从海外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是否来自这个地方。
一位要求不具名的国内病毒学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理论上,武汉最初的病例可能是从海外输入的,但仍然缺乏证据。”但专家认为,国内有那么多来自海外冷链的案例,武汉似乎也有可能采用这种模式,但情况不太一样。“因为未来来自冷链的病例比较频繁,可能是因为国外已经流行过大规模的疫情,所以在武汉出现早期病例之前,国外是否有疫情还没有定论。”
无论最初在武汉发现的病毒是否是由冷链传入的,国际上关于病毒来源的报道和讨论从未停止过。据《意大利晚报》11月15日报道,米兰国家癌症研究所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19年9月采集的居民血样中检测到SARS-CoV-2抗体,这意味着SARS-CoV-2在意大利的传播时间比今年2月要早得多,可能要追溯到2019年夏天。虽然科学界尚未就病毒可追溯性这一主题得出结论,但不应忽视的是,在过去几个月中,类似的报告频繁出现。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ster)在12月3日回答《环球时报》记者时表示:“我对中国发现的早期病例并不感到惊讶。我认为应该考虑SARS-CoV-2起源的三个阶段:一、它是何时何地跨越物种从蝙蝠到人类的屏障的?可信的答案是从50年前到2019年。二、何时何地在人类中传播的?我的数据显示是2019年9月到12月之间,9月13日到12月7日的概率是95%。最后,全球优势传染性病毒B-D614G亚型从何而来?今天科学界基本一致认为2020年2月在意大利北部非常突出。有科学家说它是从中国来到意大利的,但我对此没有把握。”
“要想搞清楚病毒来自哪里,需要两方面的证据:一是流行病学层面,二是病毒学层面。”在不愿具名的国内病毒学家看来,如果疫情起源于一个地方,理论上应该在那个地方有一些早期的爆发,但也有可能病毒已经出现在那个地方,但还没有突变到引起大流行的程度。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实际上在这方面并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病毒学层面,有必要就地发现病例,观察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建立进化树,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什么时候从时间和突变位点传播的。“比如,如果你真的怀疑病毒在武汉之前就出现在其他地方,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与最初在武汉发现的病毒进行测序比较,比较它们的同源性和变异特征,来判断它是在更早的阶段。专家认为,病毒进化可以澄清“病毒起源于何处”的问题,这是核心证据。如果有这样一种早期在外地采集的病毒,理论上应该和武汉最早发现的病毒很像,但不会完全一样,在进化上可以计算出差别。
不要将可追溯性问题政治化
虽然很多专家阐述了病毒追踪的清晰路径,但在实践中很难推进。有病毒学家坦言:“就溯源而言,现在科研人员的国际合作氛围比疫情爆发前更差。也许所有国家都认识到这些问题。事实上,科学家不愿意参与政治问题,也不希望进行一些国际合作。但是,由于目前的政治原因,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非常谨慎,不想给自己和他人找麻烦。不想多交流,多沟通。我觉得现在这种合作氛围真的不是特别好。”
这个问题引起了国际当局的关注。当地时间1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总干事特德罗斯·阿德哈诺姆·格布雷耶苏斯(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SARS-CoV-2的可追溯性是一个科学问题,应避免新冠状病毒可追溯性的政治化。这已经不是特德罗斯·阿德哈诺姆·格布雷耶苏斯第一次发出类似的呼吁了。中国官员已经公开表示愿意在SARS-CoV-2可追溯性科学方面开展国际合作。9月30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与泰达罗斯·阿德汗·格巴耶斯通电话表示,中国与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病毒溯源、疫苗研发等防疫合作。中国正在继续推进追溯性研究,并愿意继续加强与世卫组织的沟通与合作。
[/div][/div]“关于病毒溯源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应该是频繁的,所以我们应该使信息公开和共享。这相对容易,但一些国家已经介入,并使复杂的科学问题变得敏感。”杨占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在应对新冠肺炎肺炎疫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从病原体到临床治疗到疫苗生产,包括可追溯性。国际溯源工作不应该是互相“扔锅”,而是要形成国家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帮助彻底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