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惊艳!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创造了许多“贵州第一”
来源:贵州大学
在2020年软科排名中,我校植物保护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五。今年成功获批国家“高效低风险农药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基地”(111人才引进基地)。目前,我校植物保护学科拥有11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地。
2020年,我校植物保护软科全国排名第五
今天西溪带你进我们学校的植保学科~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是我国绿色农药创制、农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科研、应用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围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和我国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重大科技需求,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和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战略三大战略行动,围绕基础研究、原创创新及其应用,围绕绿色农药创制、农药功能分子高效合成、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产品安全等。努力解决我国绿色农药的原始结构和目标、绿色合成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安全等共性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创新来源和重要技术支撑。
1941
国立贵州大学农学院农林系设立植物病虫害学科
1958
开设植物保护专业
1960
开始招本科生
1990
建立绿色农药研发团队
1995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的建立
1997
贵州省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
2000
批准贵州省农药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贵州省博士学位“零突破”
2003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
被批准为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7
农药科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人事部批准为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10
批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
2014
批准国家创新人才推广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由人事部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2016
牵头成立“全国高效低风险农药科技创新联盟”
2017
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第四轮国家学科评估中获得贵州省B+最佳成绩
2018
批准《国家创新人才促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批准第一批省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农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019
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20
批准国家“高效低风险农药学科创新人才引进基地”(111人才引进基地)
许多“贵州一号”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高峰学科,近年来创造了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部第一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第一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第一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第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贵州一号”。
依托这些“贵州一号”,我校植保学科团队充分利用学科、平台、人才优势,主动承担起加强农业、发展农业的初步使命,积极配合贵州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聚集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惠农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证书
植物保护学科也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支持化学、动植物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带动化学、动植物科学ESI排名分别上升502位和633位,学校整体ESI排名上升4357位。
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个
继续产生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通过承担国家重大R&D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600个纵向和横向项目,建立了绿色农药创制平台,获得了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相关成果销售收入达到8.3亿元,推广面积达到1639万亩,收入增加14.5亿元。支持广西园成为中国绿色农药创新和高效农药制剂龙头企业,跻身全国制剂销售企业前两名的上虞英泰成为全国农药原料生产企业第一名,跻身全国农业行业企业前三名的海南叶正成为全国植物免疫和抗性技术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广西天元和河南安阳成为飞行防御领域的先锋和领导者。开发了除草剂绿色新工艺,并转移到河南红东方进行产业化,为除草剂草甘膦的绿色替代提供了候选。
我校开发的“一种醚类化合物促进植物生长的应用”发明专利以1000万元转让给鹤壁全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将开展合成技术、制备和应用等相关技术的研发,促进我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创新了23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为农药残留的环境行为研究和注册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国际上首次研究了可溶性有机物对农药残留在环境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完成了20种农药129种残留限量国家标准的修订,通过了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和发布,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和农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精细化工研究中心实验室
我院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2020级博士生、贵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主任、青岛清远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董事长连磊/青岛清远复合有限公司向学校捐赠1000万元设立贵州大学清远绿色农药基金用于农药研究。
2
着力成果转化推广,服务贵州山区高效特色农业。推动并参与制定《贵州省茶叶产业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在贵州43个重点产茶县推广茶园害虫绿色防控综合技术,建设43个培训基地,举办43所茶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了48,300多项技术领域指导,组织了18,500次技术培训,分发了56,800多份技术材料。
我校茶业团队进行技术培训
编制《茶树冻害防治与恢复技术》、《茶园杂草防治技术》、《短穗扦插育苗病虫害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茶园绿色生态健康管理技术模式图》等系列资料。2016年以来,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示范区直接带动了1.33万多农民和1.2万多贫困人口,辐射带动了10多万农民脱贫增收,为贵州750万亩茶叶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此外,支持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到16.7万亩,产值22亿元,带动2万多人脱贫致富,带动西丰、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50多万亩,成为当地扶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今年11月,我校“博士村长”团队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实现了我校在本次大赛金奖的“零突破”。获奖项目“‘博士村长’——贵州扶贫一线战士”展示了“博士村长”团队在贵州深贫困地区的举措和成果。
三
发展“水稻+”综合种养生态工程,提升我省水稻产业质量和效益。在我省,开展稻田生态工程建设、综合种植与养殖技术试验示范,推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控制技术、水稻蛙复合种植与养殖技术、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和培训。2016-2018年共推广应用1811.4万亩,区域内病虫害杂草造成的整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三年累计新增收入89.75亿元。
我校山区鱼道综合养殖示范基地
主持粮农组织项目,推广粮农组织“参与互动”培训模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2018年,植保一级学科为水稻病虫害农民开办了20所田间学校,在贵州省15个市(县)培训了29名辅导员、579名大种植户和2万多名农民。
四
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农业绿色发展。针对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和贵州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学科教授向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科技部提出“加快农药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绿色农药创新应用,为质量兴农提供科技支撑”,“提出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支持贵州茶业优质发展的建议”,“加强马铃薯金线线虫疫情防控”。
团队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编写了题为“中国西南地区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综合报告;主持编写了《中国农药法典》、《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出版《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大全》将更好地为中国农药减量化、高效化、优质化发展服务,有助于推进绿色农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增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建立“绿色植物保护国际高端论坛”等重大国际会议,建立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交流100余人,推动跨专业融合和交流合作;在国际期刊上与外国专家共同组织了“植物保护专刊”。生物化学。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物理和工程。
第二届国际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创新高端论坛
我们学校在冈比亚开办了一个关于在中国和非洲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培训班
2018年,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6个非洲国家的21名学生参加了“中非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围绕农业新技术和扶贫致富新经验进行了11场专题讲座,并前往4个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察。六名教授被派往冈比亚大学和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开展作物高产栽培、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培训,有120多名受训人员。
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果背后是
无数昂贵的成年人走来走去,一直在努力。
他们深入基层,扎根农村
把扶贫和农村振兴放在心上
对你所从事的学科充满爱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