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龄化社会挑战严峻,江苏探索如何带动“科技向善”
2001年,哈佛医学院凯鲍文教授的妻子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一种只能控制而不能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凯伯恩教授十年生涯最大的体会就是:科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与社会科学合作,促进技术的公平、广泛使用。
1999年后,他把这样的想法和研究项目带到了江苏这个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富裕省份。具体合作伙伴是江苏省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府平台江苏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南京市溧水区。
中国的老龄化挑战是严峻的——在12月8日举行的老龄社会科技创新中心签约仪式上,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景俊告诉《华尔街日报》,中国经历了过去25年来最快的老龄化发展,到2022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每100人中有14人超过65岁。
然而,与老龄化相比,养老服务的供给远远不够。一些真正的痛点需要通过技术来解决。技术市场化后,如何公平分配,让有需要的人可以使用这些技术,也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参与。
促进跨国合作的机会是两年多前江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清与凯博文教授的一次谈话。此前,肩负科技成果转化使命的江苏生产研究院从未涉足养老领域,用了两年时间论证项目可行性。最后,让他们信服的是凯博文教授十几年的个人护理经历,以及老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我们认为对老人好就是给孩子钱,但其实老人想要的是陪伴和交流,比如测血压,老人更在乎的是测血压时能说话的人。”。江苏省生产研究院院长刘清告诉该报。
同时,对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些误区。“老人机真的适合老年人吗?不一定”。该中心主任、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潘天舒教授在接受《The Paper》采访时表示,一些看似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东西,其实并不适合老年人,而一些为年轻人开发的产业和服务,其实是对老年人有益的,比如智能手机。
相比于看起来冷冰冰的单一“技术”,凯伯恩教授更强调“社会技术”的概念。他认为技术应该像胶水一样起到“团结”和“凝聚”的作用。要带温度,要有人文关怀。”
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教育和研究之间通常的合作,还意味着技术和需求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参与。为此,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受邀参与了该项目,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公共卫生等学科。
凯博文教授表示,此次合作的重点是如何帮助老年人、孤寡老人、残疾人、认知障碍老人提高生活质量,让老人在晚年过上更幸福、更有意义的生活。
在技术走向市场的早期阶段,政府的力量同样重要。今年3月,江苏省工业研究院与南京溧水区迅速敲定合作事宜。丽水区是南京的“南门”,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巨大的健康和养老产业被建设成为标志性产业。
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陈玉明表示,除了载体建设、人才政策等普遍支持外,溧水区还将在相关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方面提供支持。此外,民政部、卫健委等部委正在讨论养老标准认证中心落地事宜。
据报道,老人中心的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并成立了一家公司。项目组、江苏省工业研究院投资平台和丽水经济开发区投资平台分别占65%、15%和20%的股份。“可以这样理解,江苏生产研究院下属的专业研究所受江苏生产研究院的考核管理,也有丽水区政府的绩效要求。包括孵化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等。”陈玉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