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和“叉”还黑中国?西方媒体的信用是怎么破产的
抹黑中国是一些西方媒体的传统手法。最近德国《每日镜报》又发表了一篇。
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的狼斗士》的评论文章,并特意为其配上了巨大的红色中文(其他)字——“岔”,占据了近一半的版面,称其为“一个强大的象征,一个权力的象征”。“对”和“叉”都是傻乎乎的,分不清的,在这里还是“正经、扯淡”,业务能力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每日镜报》当然看不懂,但也不是最“蹩脚”的。毕竟,在中国几乎每天都有西方媒体报道这样的翻车场景,我们对那些更不可思议的操作并不陌生。
比如前两天,痴迷于污名化中国抗疫运动的英国BBC,煞费苦心地制作了一个中国女孩向世界道歉的视频,获得了不少差评。上面的信息是“为什么代表14亿中国人”。再比如,一位美联社记者曾在微博上偷偷给中国网友发函,要求抗疫视频黑料,却被热心网友嘲讽为“锤打”。钓鱼失败后,他去新发地附近拍照,成功“蹭”到一个免费的核酸检测。这两年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英国埃塞克斯的卡车惨案。在事实被澄清之前,许多西方媒体乘风而动,将矛头指向中国,最终丢了脸…
多年来,西方媒体仍然用“三轴”和陈词滥调、文字和写作来捉弄中国。从美化“藏独”元素,到污蔑中国产品为“垃圾”,从把香港街头骚乱描述为“风景线”,到污蔑中国抗疫指手画脚,无非是信口开河,信口开河。这些操作完全违背了他们所倡导的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他们不伪装,分分钟暴露。本意是想给别人添堵,结果就是一个人脸都肿了,媒体信用也没剩多少了。
这些西方媒体自以为是的“碰瓷”言论,在中国年轻人眼里已经成了国际笑话。无论是错别字导致网友玩谐音梗,痛打“评价”,还是曾经饭圈的女生出去“守护最好的阿中”,还是亲自去“扫盲”,回复一些不恰当的言论,都可以看出这一代年轻人“不容易忽悠”。当这一代人经历了祖国崛起的“梦想也许会来”,看到了“西方灯塔故事”的时候,怎么会被“炒饭”的西方媒体带进沟里?
“别说BBC,别做CNN”,在国内流传已久。劝一些西方媒体尊重自己的读者和自己,总是像跳梁小丑一样上蹿下跳。他们不太丢人,观众也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