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瞬间永恒: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稿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
北方中医与国家和民族同命运
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努力前行
回顾2020年
我们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有很多英雄的瞬间
今天,我们一起见证
2020年北方中医药十大新闻稿
回顾今年的精彩时刻
一个
发挥优势,主动出击,全力防控疫情
学校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全面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四十六名医学骨干组成国家中医医疗队赴武汉逆行,在抗疫一线中医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立医学专家组,围绕抗疫开展科技研究和远程会诊,编写抗疫手册,指导临床实践。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校园防控零感染。3000多名学生志愿服务家乡抗击疫情,“守京”青年突击队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开辟“健康全球”等网络平台,向国内外传播中医药抗疫知识。学校的很多集体和个人都获得了国家或省的认可。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了1600多条北方中医抗疫事迹。
2
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0年,我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成为北京市两所高校之一,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国家对我校扎根中国办学、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医药文化、引领新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帮助构建人类健康与健康共同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文明校园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良好的领导班子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优美环境建设、良好的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体现了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新时期的发展成就,是华北地区中医立志奋斗、做出贡献的生动写照。
三
构建“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成效
以新的思想政治观为指导,建立“两委一部一中心”制度,管理、教育、服务一体化,形成“圈效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党委”。实施党支部示范培育工程,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领导”全覆盖。在抗疫的特殊时期,我们将打造一系列网络“黄金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读者,精心设计“肩负使命,自强不息”的大型思想政治融合课程,在云端举行毕业典礼,获得百万关注,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领航”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加强思想引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和升华“大博士诚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办学特色,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
高质量完成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任务,科学规划“十四五”发展新篇章
学校“双一流”建设围绕“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同行一流”的目标,统筹“北京内外、国内外”两个层次,以国家战略、学科前沿、领域高地和社会需求的统筹精确发展为目标,在“思考、构建规范、创建典范”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顺利完成第一轮建设任务,获得专家组“建设合规性良好”,在“十三五”期末的关键时刻,全面启动“十四五”准备工作,着力从“硬件间的外延拓展与提升空”向“治理能力的内涵建设与提升”转型,引领世界中医药教育、学术、医疗发展,科学规划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全新蓝图。
五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造性实施“单鑫计划”,首批100名硕士毕业生进入基层社区,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引导学生服务基层的有机结合。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建立学院制黄绮学院,开创教育研究和实施的新组织形式。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全校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都将上线。首次实施远程研究生复试和博士入学考试。组织开展首届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试点联考。新增2个备案本科专业,1个审批本科专业,设置3个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点。6门课程入选国家一级本科,1个团队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育团队,4个项目被批准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工程”。
六
高层次人才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落实《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估改革总体方案》,巩固我校打破“五只”成果,深化人事制度和人才评估改革,产生示范效应,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万人计划”全国名师1人,“杰青”1人,“长江”特岗学者2人,“游青”1人,“万人计划”全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北京市新增科技明星3人,黄绮青年学者5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科研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9项,首次获地区联合基金资助1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6项,获博士后基金资助31项,新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R&D中心1个。
七
瞄准前沿,搭建研究平台,提高成果输出能力
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研究院和北京GRADE中心,全面布局国内外循证中医领域。及时成立中医药疫病研究所,满足抗疫新需求。深圳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所已投入运行,在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成立国际针灸创新研究所,与国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和骨干力量合作攻关。建立“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和中国研究与传统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图书馆入选“全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一批科研成果转移,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
八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成绩斐然,多次比赛获得奖励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一队获得国家铜奖;北京赛区半决赛,2支球队获得一等奖,9支球队获得二等奖,33支球队获得三等奖。在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评选中,有三个团队获得一等奖。大学女足获得了2021年参加一级联赛的资格,在大学冠军联赛中实现了三年三级跳。北方中医学生的风格提升了大学的声誉和影响力。
九
新老校区建设得到了协同推进,校园“面子”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造的“湖田湖、颜地湖”诠释了云水情怀,诠释了吊壶济世、善水的人文精神,成为师生“打卡新园”。良乡校区科研综合实验楼和西校区景观绿化两个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四个项目中的六栋建筑相继开工,总建筑面积81200㎡。与新校区建设同步,和平街校区改造升级工程进展顺利。大梅梁乡校区和玲珑和平街校区功能互补,相辅相成,一脉相承,延续了北方中医的历史和脉络。
10
帮助脱贫,提高服务基层的社会效果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构建党建引领的教育、医疗、产业“三位一体”帮扶模式,超额完成云南省双柏县“六双百”扶贫任务,为北方中医药战胜贫困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报道“让中医的种子在双百深入人心,让中医造福人民,在通过医学教育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越走越深”。继续努力开展对口支援,援藏、援疆、援滇干部专家共建边疆,贡献光与热。京内外八家附属医院在狠抓内涵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围绕应对疫情、医疗扶贫、服务基层等一系列举措,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他们被业内主流媒体誉为“校地合作模式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让各地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医的温暖”。
回首难忘的瞬间,往事感慨万千
在非常时期,考验忠诚
非凡的是坚持前进
非常之作,写于特殊时间空
这里有十大新闻
只有北方中医
非凡日子里奋斗的缩影
所有的过去都是序言
展望未来,再铸辉煌
让我们充满自豪,勇往直前
劈波斩浪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