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年重点城市“落户大战”:11个城市政策修订,重点城市各有匠心
2020年以来,四个一线城市中至少有11个和15个新一线城市修改了户籍政策,基本放宽了落户条件。
2020年以来,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户籍改革步伐越来越快。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2020年以来,4个一线城市和15个新一线城市中,至少有11个城市修改了户籍政策,基本放宽了落户条件。
2021年1月12日,杭州市颁布了《杭州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和《杭州市居住证积分结算实施细则》。修订后的《新办法》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提出提高就业年限和居住年限的分值,取消录取教育减分指标。
除杭州外,青岛、合肥、东莞等城市也调整了定居政策。目前很多新一线城市只需要大专甚至职高学历就可以落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落户条件严格的一线城市也频频行动,广州、上海放宽了落户限制。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步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现在是所有城市都参与人口竞争的时候了。“除了户籍改革,城市要吸引人口,就业机会最关键,需要优质的科教文卫软实力支撑。”
为什么重点城市会放松下来定居
2020年以来,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明显。
2020年4月1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新修订的《重庆市户籍管理实施办法》,降低了落户条件。其中,主城区主城区工作、经商落户条件放宽,就业和社保年限统一从5年放宽到3年,投资创业年限从2年放宽到1年。
4月8日,南京市出台《支持和促进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措施》,提出将人才落户新政中的本科毕业生落户年龄由40岁以下提高到45岁以下,高校毕业生落户年龄上限由35岁提高到40岁,社保年限由24个月缩短到6个月。
8月14日发布了《东莞市人才准入实施办法》,提出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大专学历,40周岁以下的人员可以申请准入。
9月,《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修订稿)》提出将结算申报指导分由140分调整为110分,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
12月,合肥、青岛、苏州等城市加入了放松定居的“大军”。其中,合肥提出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和高职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来合肥工作,可以在自己的产权房、就业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居住地公共(社区)集体户进行户口登记,也可以将户口与亲属(直系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挂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一线城市,之前相对“冷”的一线城市也在逐步放宽落户限制。
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的动作比较频繁。2020年9月,上海延长“符合基本申请条件后落户”政策,在上海世界一流大学中建设大学。
2020年11月,上海针对临港新区用人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在现行缩短居户期政策的基础上,尝试了更加宽松的评价标准,将张江科学城重点人才的居户期从7年缩短为3年。
同时,11月,在上海发布了《归国留学生申请上海永久居留实施细则》,取消了留学生首次需要在上海工作的要求,回国后2年内只需来上海继续在上海工作。
2020年12月31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公安局关于户籍派出所设立公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符合6种情况,可以申请落户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的“公户”。其中,如果新生儿父母的户口在北京的“公家”,或者其中一个户口在北京的“公家”,另一个户口在其他省市,则新生儿可以在“公家”申请出生登记。
一线城市中,广州动作最大。2020年12月发布两个文件,提出在国内高校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28周岁及以下,可进入白云区、黄浦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七个行政区。此外,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可通过在引进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方式入户。
为什么重点城市放宽落户限制?
“大城市定居点的放松有几个原因。一是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和机制的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劳动力。元素流动合理而顺畅。”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背景下,大城市开始放松和安定下来。”
孙步树还指出,根据国家政策,完全取消了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完全放宽了市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的落户条件,从上到下推进了落户的放宽。
人口回流中西部,人才聚集大城市
除了政策,放宽重点城市落户限制最重要的原因是产业发展和人口状况。
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正在逐年减少,虽然减少幅度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2019年,中国16-59岁人口为8.964亿,占总人口的64%。这一数字在2013年为9.1954亿,占总人口的67.6%。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从2015年开始,中国流动人口总数逐年放缓。
陆杰华指出,21世纪后,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呈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在2015年出现拐点,这意味着劳动力迁移正在下降。此外,中国的宏观人口结构表明,人口红利正在逐渐下降。而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
“对许多城市的决策者来说,他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发展需要聚集人力。人口数据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放宽户籍的行列。”陆杰华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虽然大城市很大,但并不缺人,一些大城市的就业人口有下降趋势。
以青岛为例,《山东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底,青岛就业人数为580.2万人,但2018年底,这一数字为590.3万人,一年内减少的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与青岛相比,合并莱芜的济南就业人口大幅增加,2018年为423.9万,2019年为510.3万。
孙步深指出,为什么很多省份都在建设强省,是因为一定要有大城市才能留住人才。如果本省缺少大城市,人才可能会流向外省,这是一二线城市面临的新问题。
孙步深认为,一些大城市就业人口下降的原因,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红利下降。其次,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高房价,会排挤一部分人口。此外,中西部省份的强市近年来也出现了人口回流,至少人口净流出的现象有所缓解。
据《四川统计年鉴》统计,2019年成都市就业人数达到912.27万人,较2018年的894.96万人大幅增加17.31万人。
陆杰华指出,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不断增强。近年来,武汉、Xi、郑州、成都等城市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人在那里工作。
孙步深认为,一些制造业已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中西部大城市也在逐步培育一些高端产业。
“目前人才肯定会聚集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因为很多工作岗位只能由大城市提供,人才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然而,人口流动并不确定。在很多中西部城市,普通人都能找到类似东部的工作。所以现在有两种现象:人口回流中西部,人才聚集大城市。”孙对此并不熟悉。
(作者:陈洁,实习生赵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