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6年100次!我喜欢这位同济医院医生的“仪式感”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同济附属医院
有这样一个医生
他坚持一件事26年了
他说,这是他自己的“仪式感”
而且这件事对于救人和救人也有很大的意义
这是郑凯医生和小珂的故事
同济医院的一位献血超过100次的医生郑凯接受了采访。
一个
血液是最特殊的急救药物之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
在武汉,有许多普通而低调的献血者,其中之一就是同济医院的医生郑凯。自1994年以来,他已经献血100次,捐献了170枚治疗性血小板。
当记者在同济医院急诊科见到郑凯时,他说这件事没有必要特别重视。“我只是尽我所能。”
2
新年第一天第100次献血
经常献血的郑凯具有浪漫的气质。结婚纪念日,生日,新年第一天都是他要献血的日子。
2021年1月1日,郑凯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北方肉末面后,从他在中关村水厂的家走到武汉血液中心献血,走了半个小时。
当武汉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将沿输液管流入储血袋的血液密封后注入血库时,郑凯完成了他的第100次献血仪式。
2021年1月1日,郑凯第100次献血。
献完之后,他喝了半瓶饮料,心里有点激动。对于献血前不能大量喝水的他来说,这一刻是激荡的。
郑凯像这样做了100次普通和仪式献血。1994年,他还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他和同学比赛“给足球场输血输赢”,于是小组去血站献血400ml。
“第一次献血后,没想到什么时候会第二次献血。有一次血液中心打电话说急需O型血,他又去献血了,然后慢慢献血成了习惯。”郑凯说。
2005年6月7日,与妻子结婚五年的郑凯跑到嘉里广场,登上一辆献血车准备献血。这次,他被拒绝了。“护士不允许我捐赠。当时献血花了半年时间,我也就差两天,可惜。”
严肃而略带可爱气质的郑凯平静地谈起了他的献血。他说:“你看,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不值一提。”
真的不值一提吗?一次献血不难。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名医生,我一如既往的坚持了26年。
三
我家献血20多年了
在这26年的坚持中,郑凯大部分时间都是背着家人。
2017年,郑凯的母亲看到了一则关于郑凯献血的新闻。她有点震惊。她没想到儿子会出这么多血,有点不高兴。
郑凯知道这只是母亲对儿子健康的担心。“因为我是急诊医生,常年忙于工作,父母那一代可能会被献血不利于身体的信息误导,所以不想献血。\”
为了不担心家人,他把献血卡撒了,藏在办公室里;为了隐藏针孔,他只选择能穿长袖献血的季节。“如果你夏天献血,我老婆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一定再背一遍。”
截至目前,郑凯已献血100次,其中全血8次,血液成分92次。
隐瞒,默默坚持。郑凯说,作为一名急诊医生,他不想看到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因缺血而延误治疗机会的病人。
他还记得,2004年,他赶到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接一名中年男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当时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都减少了,失去了造血功能,需要大量输血。在他们到达医院之前,病人用完了储存在当地血库的所有血液。在新血送到之前,病人因为病情严重离开了。
看着泣不成声的家人,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如果有血可用,他也许能活下来。他还年轻,是家里的主心骨。”
至此,他知道血库里有血,医院里只有血,需要血的病人更有机会出生。
四
坚持步行8公里的习惯
和郑凯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他不擅长说话。他总是问一问,答一答,然后又加上一句:“这没什么。”
他说献血只是他能做的事。少说多做是他的性格。为了保证血液质量,他的饮食逐渐变得清淡;为了保持健康,他坚持每天步行8公里的习惯。“只要不下雨,我每天从总管自来水厂走到同济医院,往返8公里。在我们部门,我的身体是最好的。”
“希望更多人明白,献血对身体无害。”大约在2005年,郑凯捐赠了造血干细胞。他说:“可惜我没能遇到匹配的骨髓,没能贡献给血癌患者。”
华中科技大学
来源/长江日报
正文/长江日报记者李杏张健
张裕蔡敏解宝
编辑/查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