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泰晤士报》严厉批评后,给你发了几个中文视频。
最近,被称为英国“第一大报纸”的《泰晤士报》严厉批评了几位普通自媒体博主传播关于中国的“正面内容”。
比如一个叫杰森·莱福特(Jason Lettford)的博主发表了一个关于中国基础设施的视频,标题称赞“中国的基础设施是世界第一”。这样的个人感叹极大地刺激了《泰晤士报》,指责其“受中国政府资助”,“为中国发动舆论战”。
更可笑的是,这段视频还被YouTube以“使用误导性标题”为由进行了限制。你可以说任何话,但你不能赞美中国。这就是西方媒体口中的“言论自由”。目前这些“躺着”的博主已经通过个人渠道回到了《泰晤士报》。“我说的是心里话。”“基于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一些博主说,“不要让我们说,但我们要多说!”
对于那些无法到达的地方,人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然而,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新闻总是采取“特殊对待”。要么完全屏蔽正面信息,根据预设位置选择性上报;要么得了,污蔑,白也可以说是黑。在各种说辞下,很多西方人与现实世界隔绝了。
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澳大利亚主播哈里·哈丁(Harry Harding)曾指出,“我从西方媒体上读到的中国,往往与我生活的中国不同。”“有时候我觉得中国在某些方面做的很好,但是西方媒体好像故意不报道。”
美国版的《知乎》里也有一个问题:你去过哪个国家和你之前听到的描述完全不一样?其中,高赞答案是“中国!”在后续的讨论中,很多外国网友直言不讳地说:“在中国生活几年后,我发现西方媒体上有很多垃圾邮件。”
为什么西方所谓的“主流媒体”不愿意自己呈现事实,听不到“中国好”这几个字?来源于酸葡萄心理。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是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在任何地方都拥有话语霸权。面对遥远而贫穷的东方国家,很多西方人总是背负着“三分好奇,三分鄙视,三分同情,一分非民族”的认知神话,使得曲解和矮化成为西方媒体在处理中国选题时的“颠扑不破”原则。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重心由西向东的转移,西方的传统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动摇,但长期存在的惯性难以打破。在“中国的坏消息等于好消息”的逻辑下,所谓的“主流媒体”无法适应媒体的“乱说话”,中国的“自来水”越来越多,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从更深层次来看,西方媒体虽然标榜“开放、平等、中立”,但其本质是政治与资本的“牵线木偶”。近年来,金融危机、灾难和流行病等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中国的统治与西方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制度优势逐渐凸显。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意反思自己的问题,承认中国的成功。这种狭隘的思维体现在媒体上,使中国要么“崩溃”要么“混乱”,要么“落后”要么“专制”。
中国有句古话,“眼见为实,但听耳朵是虚幻的。”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会被一些废话抹杀。以新冠肺炎肺炎疫情为例。从国家制度到防控措施,西方媒体都想尽办法黑中国,但现在抗疫成败有目共睹。随着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更多的中国“自来水”必然会出现。当真相无法完全掩盖时,西方媒体只能自欺欺人。
作者: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