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今日视点:以法治底色绘就平安幸福新画卷

今日视点:以法治底色绘就平安幸福新画卷

原标题:今日观点:用法治描绘和平幸福的新图景 平安幸福新画卷。陆广涛摄省检察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于瑞荣摄遴选考试。省委政法委供图执法人员开展市场检查。省司…

原标题:今日观点:用法治描绘和平幸福的新图景

平安幸福新画卷。陆广涛摄省检察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于瑞荣摄遴选考试。省委政法委供图执法人员开展市场检查。省司法厅供图

“法家是天下第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法治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航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青海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是青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实现全省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科学立法成效显著,严格执法不断加强,公平正义明显提高,全民守法逐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认真落实党中央依法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署,建立和完善了党领导下的依法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成立了依法综合治理省委,全面推进了青海法治建设,为按时打赢反贫困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保障法治的能力不断增强

到了冬末,果洛草原已经寒冷多雪。面对这场大雪,甘德县蒋倩镇感恩宣讲团的成员郑丹和其他12名成员再次上门布道。

“今天,我们主要开展法治宣传,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说到郑丹,他曾经是一个让村干部和乡干部感到头疼的访问家庭,但现在他已经成为感恩节宣传队的业务骨干。对于这样的身份转变,郑丹坦言:是党的好政策影响了他,他想把党的好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

法治是社会文明最重要的体现。在“建设法治”的道路上,青海从未止步。我省始终把法治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党的领导,为青海的法治建设做了布局-

充分发挥策划的主导作用。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目标、结果导向,研究制定青海地方特色法治建设规划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新时期青海省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在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努力推进“一优两高”发展的新形势下,青海法治建设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形成了符合青海实际、各具特色的1+4+8+N的工作模式,有省委统一领导,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协调组的指导,有前前后后的衔接,有社会各界的配合。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负责、联合管理的实施机制。法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法治轨道上确保改革的经验不断深化。

监督检查有效实施。推进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规定》、《法治政府建设监督规定》和《责任落实情况》,全面推进法治监督, 切实督促党政主要负责人加强本部门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逐项落实。

一个制度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使得法律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青海的法治建设成为新青海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致力于善法善政,地方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鼓励城区居民结婚不收彩礼或者只收礼金。已婚双方按照当地传统风俗习惯约定给予彩礼的,彩礼标准应当符合村规民约的规定。\”

“崇尚满月、乔迁、生日庆典、升学等喜事,以家宴为主,自觉抵制攀比、做大事情、借机敛财的不良风气。”

……

2020年7月1日,中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海东市正式实施,不仅把红白喜事做了“标准”,还把高额彩礼关在“笼子”里。

这是我省地方立法的具体做法,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

立法是依法治省的基础。截至2020年10月底,青海省实施的地方性法规174件,政府规章185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青海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我省坚持依法治国的严谨性,在深化科学民主立法、不断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不断加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

目前,全省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2491件,先后废止规范性文件11354件。规范性文件数量大幅减少,有效维护了法制统一,保证了政令畅通。

强化权力制约,为高质量法治发展奠定基础

“现在做审批很方便。当场拍照,早上全拍!”在西宁市民中心,刚刚办完营业执照的李先生对这里的便利服务感到十分惊讶。

走进崭新的市民中心,记者看到车间流水线一样的市民大厅宽敞有序,窗口工作人员热情地为群众办理业务,不少坐在不远处软椅上工作的人都在等着休息。

据悉,市民中心作为开辟西宁市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各种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有机结合,真正将群众“多门”变为“一门”,让市民直观感受到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是我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着力减少行政审批,深化流通服务改革,努力营造最佳经营环境的真实写照。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法治的更高要求正在成为公众的需求。一直以来,我省都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并以法治为“分配诉讼”改革保驾护航

持续减压的行政许可事项。省级清理行政许可等事项13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919项。目前省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60项,累计减少70.4%,是全国保留行政审批项目较少的省份。

大力减少企业的启动时间。从2020年8月1日起,企业的启动时间将减少到3个工作日以内;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率先实现全国“证照分离全覆盖”;探索西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打造西北首个24小时行政审批自助服务区。

在国务院第三次重大检查中,青海省作为典型的地方经验,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而受到表彰。

在国务院第五次大检查中,西宁作为典型经验,继续深化“分销服”改革,优化经营环境。

注重公平正义,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法院的强制执行真的太有效率了,让我拿三年的血汗钱。”年底年初,申请执行死刑的马某在格尔木市法院数着自己刚收到的执行死刑的钱,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一次又一次地向行政干警鞠躬致谢。

法律是公共工具,人民是国家。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我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始终坚持高定位、宽视野、大格局,为战胜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优化司法权力配置。作为中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七个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以完善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任务得到全面落实,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建立以法官和检察官为核心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比例制为主、定额制为辅的方法确定法官和检察官的职务;成立青海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分四批遴选法官检察官2185人。

开创公益诉讼起诉的“青海模式”。自2017年7月公益诉讼工作启动以来,检察机关结合本地区、本人口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种青海模式的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理念,开创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青海模式”,即“建立低成本的固定损失理赔机制,构建有凝聚力的公益诉讼衔接机制,打造复合型公益诉讼检察队伍”。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和律师管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六大变革”,智能服务、网络服务和法律淘宝“三驾马车”齐头并进。30多万低收入人群真正享受到了法治的“红利”。

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引导政府法律顾问参与各级行政机关的决策咨询、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合同审查等法律事务。2016年以来,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共聘请政府法律顾问5428人,提供法律服务5.3万余项,提高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时代呼唤法治,人民期待法治,改革需要法治。如今,遵纪守法的用法在青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全社会基本形成了一种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风气。在青海风起云涌的法治必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收获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余)

观点短评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法治基础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因此,法治建设要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抓住重点,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法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加快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人大领导、政府支持、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机制。要拓宽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CPPCC党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在立法咨询中的积极作用。

加快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治实施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遵守法定职责,不越权行事,将一切政府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和机制,推动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深化实施体制改革,加强实施难点综合管理和源头管理,切实解决实施难点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全民守法,加大普法力度,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气形成。

加快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律监督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构建全面、科学、严格、权威、高效的法治监督体系。要加强党对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实效。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对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府环境。

加快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法律人才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推进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要完善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制度和机制,保护律师的合法权益。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信念坚定、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汪华斌)

故事传真

法治给农村的富人和美女带来和谐

四面环山,道路四通八达,白墙碧绿,环境优美…冬天,我来到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老营庄村,呈现出工业繁荣、农村美丽、社会和谐的美丽景象。

“这么多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治安和盗窃案件。小偷和打架早已成为过去。”说起这些,戴着红袖章带领巡逻队的老营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兴文,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老营员的生计背后,是法治的支撑。多年来,老营庄村播下了民主法治的土壤,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先后荣获西宁市和青海省“民主法治村”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走上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道路。

在64岁的陈文选和其他村民的记忆中,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村子里的治安不是很好,民俗也不和谐。\”村民们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事。\”陈文选说。

面对这种情况,村两委努力率先尊重法律和法律的使用,推进依法治理与村级组织建设、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规划引导和多元调控,打造民主法治的“桥头堡”。

记者在“村务公开”栏目中看到,最新公示的是村里的低收入家庭名单,每户的人数和缴费金额一目了然。“要让人民相信你,为你服务,村里所有的工作都不能隐藏,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办,决定怎么办。”赵兴文介绍,他们的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布村务决策、合同、收支等情况。,并受到群众的广泛监督。

而且老营庄村有这样的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或者事项,由两个村委会制定,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通过村务公开,村民对村里的家庭背景了如指掌,村里两个村委会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为了让村民知法守法,村里还成立了普法宣传小组,设立了“1496”岗、公共法律服务室和综合管理工作站,聘请村法律顾问随时解答村民的法律疑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同时,村里还设立了志愿巡逻队和治安巡逻队。巡逻,也有助于调解父母短暂的“后顾之忧”。

记者去老营庄采访时,正赶上青海凡盛律师事务所律师程艳芳给村民讲课。程艳芳说,他们律所作为法律顾问,每周都会派律师到村里宣传法律,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

大通县司法局普法办公室主任宋丽萍表示,该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了一批农村和社区法律顾问,每个法律顾问负责几个村庄。同时法律顾问会把联系卡分发给村民,也有和村民的微信群。如果村民遇到法律问题,也可以打电话发微信求助。

如今,老营庄村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已经建成了大舞台的乡村法治文化和仿古的法治长廊,具有独特多样的法治文化元素,成为法治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法治已经成为老营庄村全面小康道路上的一张美丽名片。(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372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