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再次受到关注,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近日,《中国知识产权报》以“开放体制”、“推进专利转化”为题,报道了我校创新成果的转化措施。全文如下:
“没有成果的转化,创新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很多教授会带着遗憾退休。”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很多老师都对创新成果的转化留下了遗憾。现在,在相关制度的支持下,这种情况得到了扭转。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了促进中医药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快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在实施“健康中国”中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同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表示,北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围绕重大新药创制、院内制剂、大保健品、中草药四大方向,努力构建完整、高效、协同的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体系,成效逐步显现。
执照转换,先尝甜头
“2020年,北方中医药大学创新成果转化达到2600万元,当年收账金额超过近10年总和。”刘同华感慨地说,北京中医药大学把成果转化作为传承创新的重要支点,先后成立了成果转化领导小组、集成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的成果转化中心(以下简称成果转化中心),并设立了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真正组织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
该大学张兵教授牵头的菊苣保健品项目,是成果转化中心成立后第一个独家许可转化的项目,实施转化500万元。孵化产品“米色菊苣茯苓通腑汤”也已成功投产。张冰和他的团队为菊苣保健品项目努力工作,这个项目持续了26年,走遍了全国17个省市。在多年用药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实验,对菊苣及其复方保健品进行了系统的药学、制剂学、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研究。首先,发现菊苣具有降尿酸和降血脂的双重功效,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牧草和传统药物开发成现代制剂,大大拓展了菊苣的用途。该项目目前拥有发明专利3项,获得北京市科技奖1项、中国中医药协会科技奖2项、中国产学研协会科技成果奖1项。
2020年9月,在中关村论坛科技贸易大会上,张冰与祁智医药(北京)有限公司签约。很快。团队第一年的创新成果已经转化为金钱。“真不敢相信这个项目成功转型了!”作为创新成果转化的受益者,张冰感慨地说,感谢转化中心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在实施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尽一切努力为教师考虑每一步。即使转型完成后,工作人员也会继续帮助教授团队分配奖励、跟进项目等。,这样研究人员才能安心。
菊苣保健品项目的成功转型,不仅让张冰团队尝到了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的甜头,也极大地激发了一大批R&D人员的创新热情。在张冰看来,推动普通教师观念的转变,保障普通教师的利益,实现普通教师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是北中医药大学创新成果转化的三个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以一定价格购买股票,然后往上爬
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转化成果的又一例证。该校教授李维东以1000多万元的价格成功投资欧李新品种权成立公司,成为该校第一个以知识产权入股的项目。
偶然间,李维东发现生长在内蒙古的欧李根系巨大,抗风耐寒,果实品质好,经济价值高。22年来,李维东团队深入该领域进行技术研发,从北京和欧洲选择了4个植物新品种,开发了果汁、果酒、果酱等10多种产品,提交了7项发明专利申请,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该技术获北京园林绿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二等奖。
“内蒙古等地区最大的特点是缺水干旱,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李维东认为,这种典型的“边缘极端环境”使北京和欧洲的钙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同时也在水果中创造了多酚、黄酮、原花青素和维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李维东欧洲李植物新品种在河北保定有100亩育苗基地,年产苗木50万株;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等自治区47个县种植1万亩,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1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不仅实现了荒漠化治理,还为贫困地区创造了数亿的经济效益。
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刘伟告诉记者,目前菊苣产品和欧洲李新品种已经成为学校成果转化的两个典型,在学校内部反响良好。同时,教师可以看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重视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成果转化中心与研究者的良性互动。
未来发展,抓住关键
“大学成果转化部门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的组织者。作为连接高校科技资源与外界的桥梁,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环节。”刘同华介绍,可以协调和配合高校的成果转化资源,引导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高校优质成果可以对外引进,校外资源可以引导帮助高校成果转化。基于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加大实施新修订的专利法《关于提高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应用的若干意见》等。,修订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协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管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激励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围绕绩效评估、职称晋升、科研人员激励与福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相关考核指标,逐步强化转化导向,建立成果转化中心与二级单位定期交流机制,帮助重点学科和重点领域。“早引进、早布局、早规划”,知识产权专员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申请立项。
如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将知识产权法作为全校选修课,开设了中医药知识产权硕士学位,并与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建立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行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
而且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北京、山东、福建、陕西等地的8所附属医院,以临床需求导向、落地转化的研发方向为目标,推进创新成果的许可和自主实施。目前,相关创新以住院制剂和约定处方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附属医院迅速应用和推广。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方中医药大学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从过去自发的“散兵游勇”变成了今天有组织的“正规军”。其经验是利用成果转化管理组织有效开展成果转化工作。一是发挥系统和专业管理团队的作用,建立管理体系;二是从重点学科和重点团队入手,配备知识产权专家,引导建立转型导向的R&D项目理念;三是组织技术转让服务公司和专兼职技术经纪人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的技术转让服务,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实现成果转化。
同时,刘同华坦言,成果转化机构还处于建设初期,还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快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转化服务和支持体系,重点加强重大项目知识产权转化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