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文化不允许“潮”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陈大明
在看《唐宫小姐》穿越博物馆的美妙夜晚时,我转发了《唐杜儿》元宵祝福表情包…2月25日晚,2021河南灯会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馆灯会精彩之夜》在众多人的期待中揭开序幕。
“一个河南,半个中国”的丰富文化遗产滋养和触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科技与创意的碰撞,酷炫的民族潮流,让古老而又青春的文化大省重新焕发光彩。这是文化创新“泛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原文化“破茧”的自然表现。
\”牛年春节,河南是真正的牛年.\”有网友直言。心中有魂,脚下有根,眼中有光。河南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宝藏。今天,她终于在“传统”和“新潮”之间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
这是只有河南能上交的答题卡。河南文化,当“潮”不允许。
拿着千年文化的“王牌”和“圈外人”,胆子就大了
《唐宫宴》“出圈”,节目中出现的文物也火了。
2月24日河南博物院,逆光的贾湖骨笛仿佛有8000年前的古温。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专程去看。他们静静地听着,感慨地说:“河南宝藏太多了。”
\”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说起河南,人们总是用这样一句开场白。
从用土制陶的远古先民,到冶炼铸造四木五大方鼎的殷商工匠;从仓颉造词惹鬼神哭,到诗经三百雅赞;从“天地”中巍峨的宋岳寺塔,到龙门石窟中神秘的鲁什纳大佛,中原大地处处闪耀着文明的光芒。
文化自信的基础在哪里?在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
文化“出圈”的信心在哪里?在亿万人民在这里读书的生动实践中。
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文化发展从“量变”转向“质变”,意味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成为核心要求。
“让‘古’的‘今’起来‘活’。”省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表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要牢牢把握“中原之源”的定位,制定一批品牌规划,提炼一批文化符号,强化一批龙头项目,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产品供给和品牌影响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黄河文化,让人们在亲眼欣赏和旅游的同时,感知灿烂的历史,认同核心价值观。
兰考,电影《绿千里的时代》讲述了新时代与贫困的伟大斗争;在母亲河上,天鹅高飞,是黄河文化的超级IP;在洛阳,龙门石窟申请20周年,三大石窟首次联合展出“丝绸之路华光”;在焦作,河南送给世界的一份精彩礼物——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成功申请世界遗产……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化创意生成,文化消费火热,到处都是天气。
根据省文化旅游厅公布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共接待游客3400.68万人次,旅游收入147.59亿元。回顾“十三五”规划,全省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稳步提高,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融合步伐加快…
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堂。这条贯穿千古,滋润万物生灵的文化之河,贯穿中原。
当文化魅力像滔滔江水一样浸润在人们的心中,当黄河的故事回到古代,这片沃土自然就成了最好的流。
现代科技创意与“潮流”的融合是有秘籍的
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夜游,超梦幻的3D全息投影,幻化出几千年前雄伟壮观的大运河,盛唐的天气重现在游客面前。
没有巧合。开封古城墙大亮门楼,六块8K高清LED屏组合成一个全沉浸式虚拟环境,让瞿先生一家仿佛穿越了千年。
河南以其文化“王牌”,终于让四方大吃一惊。辉煌和“圈外”的文化盛宴有一个清晰的背景可以找到。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语言表达——从河南博物院在《国宝》中的亮相,到各种规模的博物馆,从“严肃脸”变成了“萌芽”,甲骨文表情包成了格斗画的“新宠”…近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了一堆旧纸,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进了普通人的家中。
融入生活,联系当下。无论是综艺节目“爱上”文物,还是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爆款”,都是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变化,创新表达方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做到个性化、年轻化的表达,自然能满足观众。
技术加持文化创造无限刺激——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只要能得到,能做,就能打造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游客用手机APP扫描破损的佛像,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完整的雕像。
安阳花县正在建设“线上线下互动、情景分享体验”的大运河智慧平台。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成为大运河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内容是王还需要全新的包装——春节期间,建业影城推出了身临其境的话剧《过德化街》,让观众近距离观看演出,并与演员直接互动。“我感动得哭了。”看完演出,刘女士掩饰不住激动。传统商业街文化的创新表达带来了口碑的爆发。2月12日至17日,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看文化“出圈”的成功案例,经常会看到几个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平台。移至“云”上,根雕、木刻年画的匠人在直播室展示着自己的绝活;老君山和云台山已经入驻社交平台,实时分享迷蒙的“仙境”;纪录片和短视频讲述了流传了几千年的技巧和独创性…只有珍惜和尊重传统文化,找到最适合探索、展示和传播的方式,才能不断吸引眼球,让古代文化轻盈而敏捷地进入现代世界。
从古老而厚重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借助科技和创意的翅膀,中原文化和河南元素才能真正活下去、蓬勃发展,表现出勇站最前沿的文化自信。
隆起中原文化高地,照耀未来
二里头下都遗址博物馆揭幕,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到郑州,央视春晚、中秋晚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一系列以“国”为名的文化活动在中原绽放,赢得掌声,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如何借此机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十四五”第一年,河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站在了一个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为全国大局做出更大贡献的新起点上。
我们2035年的长期目标是,以拼搏为重点,坚持“两个优质”,基本建成“四强一高地一家”的现代化河南。
在发展的每个关键历史节点,文化总能为我们注入澎湃的力量。展现、传递、发扬她的强大凝聚力,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责任。
在郑州黄帝古情景区,1万名大学生以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对“黄河大典”进行了拳打脚踢;沿黄九省45个博物馆建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打造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历史见证;名为“大河奔流”的程妮砚,在洛阳经历了采泥、洗泥、制坯等64道工序…
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把握准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只有早做、实做、优做,才能激发潜能,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从需求方出发,全省各地要不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匹配点,将过去与现在、旧与新、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充满烟火和人情味。
网上名人村,如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成为流行打卡的地方,因为一方面满足了农村振兴中群众对高雅艺术的新期待,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扶贫,改变了当地人民的贫困状况。
文化的作用是给人精神力量。伟大的时代呼唤优秀的文艺作品,伟大的作品呼唤艺术家和艺术家。从老一辈艺术家常翔宇、马金凤“戏比天大”,到大小艺术团体把戏剧送到农村走进校园,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服务人民、造福群众,努力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使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河南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高举旗帜、凝聚人心、教育新人、发展文化、塑造形象的使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新时期的“黄河故事”,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的人们享受和回馈文化,见证它的成长。
河南文化,会有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