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兖州老戏骨第二回村
新华社银川3月1日电:兖州老戏骨第二次回村
新华社记者马思佳、唐亚梦、冯
头戴黑帽,身穿大红袍,脸中央一片白漆——元宵节那天,满面怒容的丑县长,在唢呐和锣鼓的震天响声中,手持金元宝,与秧歌队的“媒婆”和“骑驴媳妇”一起,给在明代古城墙下围观和拍照的人们一个可爱的晚年。
53岁的“丑县官”牛军是宁夏盐池县兖州艺术团的老演员。2018年底,他主动申请退休,回到自己的家乡盐池县冯鸡沟乡麦尔庄村开始种羊。只有当城市里有大型节日时,他才会被邀请表演。
“现在农村情况不错,挣钱的途径很多。”牛军说。去年,他机械化种植了100亩高效节水灌溉的玉米田,发展了盐池县的“王牌”滩羊养殖业,赚了17万元,并付了首付给小儿子在市里的楼房。
盐池县,古称兖州,也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当地生态环境脆弱,风沙一夜之间堵塞了牛军家的大门。土地干涸时,牛军的父母忙碌了一年,很难养活家里的八个孩子。
当时15岁的牛军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被父母送去当地的戏剧学校含泪练习。牛军学打硬仗,腿上绑沙袋练飞毛腿,压腿被师傅打不过是常事。学完之后进了当地的秦剧团,卷起铺盖,开着大卡车到处唱。
90年代剧团无事可做,牛军只好回村种地、养羊、挖甘草卖钱,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田里产量低,羊没有草料,挣不了几个钱。”
引黄工程将黄河水引入严重缺水的盐池、环县、定边等革命老区。牛军用积蓄承包了100亩灌溉地,但持续肆虐的风沙经常掩埋运河,收成不理想。然后他把地转让出去,每亩收入只有100元钱。
2010年,盐池县成立了一个艺术团,精通杂耍、秦腔等表演的牛军离开家乡到城里工作了八年多。
八年来,盐池县因率先在宁夏实施全面封山禁牧造林,生态逐步恢复;滩羊产业也在政府的科学规划下蓬勃发展;全县高效节水农业覆盖率达到98%以上;黄花菜、中草药、杂粮等高效作物也走进了更多人的家中。
“现在农村太好了,机械化耕作省时省事。我当时后悔承包了100亩灌溉地,现在每年至少赚1000块钱。”再次回到农村,牛军感叹“现在农村比城市好”。
闲暇之余,牛军将响应政府“戏曲进校园”的号召,向学生传授秦腔,并与村里的秧歌队一起为村民表演小品。“盐池是模范县,扶贫富民带头……”这是牛军最近根据盐池县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集体”的背景创作的新作。
今年的元宵节,牛军在盐池县脱贫后建成的长城博物馆、九曲龙门和元宵园三个热门景点表演了三场。即使在寒风中,穿着单衣,他画的脸上也满是汗水。
“这几年看社火表演的人比以前多了,因为买房子住城市的人多了,群众的精神追求也多了。”他说:“别看我们小地方,什么旗袍秀,九歌,传统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