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专访环境部生态司:野生动物保护纳入督察可加强震慑

专访环境部生态司:野生动物保护纳入督察可加强震慑

原标题:采访环境部生态司:野生动物保护检查员的加入可以加强威慑 自疫情爆发以来,野生动物监管问题再次凸显。 野生动物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环…

原标题:采访环境部生态司:野生动物保护检查员的加入可以加强威慑

自疫情爆发以来,野生动物监管问题再次凸显。

野生动物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明确将“野生动物”纳入“环境”的法律范畴,并在原则上规定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斌早些时候表示,保护野生动物将被纳入中央生态环境监督局的监管范围。最近,《新京报》的一名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生态司的一位负责人,他说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仍然存在漏洞,大量野生动物没有得到保护。

此外,对野生动物商业用途的管理和惩罚不足、保护和执法能力不足、非法成本低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等问题仍然突出。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监管范围,有利于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强化主体责任,警示和遏制违法行为。

近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保护在保护区。

新京报: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拟议研究有什么意义?

相关负责人:拟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有利于推动法律法规的实施。法律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保证。研究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监管范围,有利于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解决监管不力等问题。

其次,它有利于夯实主体责任。真正解决一些“长期”问题的关键在于责任是否能层层压缩。研究将野生动物保护职责纳入监管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此外,它有利于警告和威慑非法行为。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有利于促进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并依法追究其责任。

新京报:按照职能分工,生态环境部负责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相关负责人:生态环境部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委员会)的秘书处,在国家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落实部党组对生态环境领域监管的相关要求,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提高和完善相关监测和评价能力。

我们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种计划。例如,它组织编制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计划编制指南》。

其次,我们继续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和检查。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和农村部等7个部门联合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中,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和其他生态敏感区的监管和问责。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和缓冲区内,非法采砂、采矿、建厂、修建旅游设施和水电站的行为受到严厉打击。

新京报:生态环境部长期以来一直在组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这对野生动物保护有什么意义?

相关负责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5%,覆盖重要物种栖息地和重点生物多样性区域。目前,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和86%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被保护在保护区内,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野生动物商业使用的管理和处罚不到位。

北京新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存在哪些问题?

相关负责人:最近,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取缔滥用食用野生动物,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目的是依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中国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及相关活动的重要法律保障之一。经过多次修改,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保护范围有限,只包括珍稀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三有”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大量野生动物不在保护范围内,管理存在漏洞。此外,对野生动物商业用途的管理和惩罚不足、保护和执法能力不足、非法成本低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等问题仍然突出。

北京新闻: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的相关工作计划是什么?

相关负责人: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与全国人大充分合作,推动《生物安全法》的颁布,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配合并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名录的更新,从根本上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

同时,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提供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监督检查清单,积极支持参与相关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研究运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然保护区“绿盾”等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

此外,我们将继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充分结合“3月3日世界野生动物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为契机,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自觉保护野生动物。

朱鹮和东北虎等近10种濒危物种的数量开始恢复

北京新闻: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数据库。调查的结果是什么?

相关负责人:此前,我们对重点物种进行了保护效果调查和评估,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调查,并初步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数据库。截至2018年底,中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11800个,面积超过17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爱知目标(即“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提前实现,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17%。近10种濒危物种,如朱鹮和东北虎,正在开始恢复,尤其是大熊猫,其威胁程度已经从濒危降低到脆弱。

此外,从2016年到2019年,共投资3.62亿元。启动实施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组织重点区域、重点物种和遗传资源调查评估,收集整理全国2376个县的37960种动植物,记录调查210多万次。我们基本摸清了调查区域的物种背景、分布、威胁因素和保护现状,发现了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空白,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榜——高等植物名录、脊椎动物名录和大型真菌名录。

近年来,环境部会同中国科学院还发布了四份外来入侵物种清单,并发布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等。,重点调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

北京消息:根据计划,第十五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本次会议目前的准备工作是什么?有什么考虑和安排?

相关负责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的筹备工作。成立了由32个中央部门和相关单位组成的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筹备工作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并设有执行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落实会议筹备工作的具体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全球会议。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将是世界环境公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也是中国主办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要的多边国际会议。

会议将总结过去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确定未来十年的工作蓝图。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寄予厚望,并希望举行一次像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会议那样成功的历史性会议,这将真正为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框架”是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最重要的成就。它将设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强调在未来十年继续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三大目标的全球雄心和行动。

作为第十五届缔约方会议的东道国和候任主席,我们将与公约秘书处保持密切沟通,全面履行东道国义务,认真深入参与“框架”磋商进程,与公约各方和国际社会一道加强磋商,建立共识,积极推进“框架”文件制定进程。同时,我们也愿借此盛会,与世界分享“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保护理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与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规划。

北京新闻记者邓琦

责任编辑: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349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