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曹雪涛委员建议:改革“一刀切”的大学评估制度,减少排名评估
近年来,国内外不同学科主导的大学评价体系受到了广泛关注。5月2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处获悉,该校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优化评估体系,引导大学优质内涵和特色发展的建议》,建议改革现行的“一刀切”的大学评估体系。
曹雪涛认为,大学评价体系通常通过排名来评价大学或其学科,这对于大学增强竞争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具有激励作用。然而,现有评价体系在评价取向、指标设置、衡量方法、透明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直存在争议。
”(部分评价体系)指标不合理。例如,大学的创新能力是由论文数量等规模指标单方面评价的,忽略了对多样性、创新和成果应用的考虑。曹雪涛说,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大学,也会忽视不同大学的特点和差异,导致科学评估的准确性降低,结果失真。
此外,各种“排行榜”的过度宣传和使用,导致一些大学盲目追求评价结果,甚至采取脱离自身实际的措施来实现“指标绩效”,使排名成为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大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逐利”或“同质化”的趋势。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评价的不科学取向,解决教育评价的指挥棒问题,近两年来,中央政府大力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优化了“双一流”动态监控和新一轮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先后出台了“五个一”和消除SCI霸权等文件,引导高校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
对此,曹雪涛建议建立和完善分类、分类、子领域和子学科的评价机制,减少综合评价和等级评价。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同维度,建立了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了差异化评价模型。探索跨学科专项评估,引导高校准确认识自身改革发展的成就和不足。在优化和完善评估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流社会和学科评估团队的咨询和协调作用。同时,考虑到社会声誉等因素,引导高校听取学术界、产业界、媒体和公众等不同群体的意见,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口碑。
曹雪涛认为,评价制度的“质量”和“贡献”取向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坚持回顾性评价和前瞻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创新质量、实际贡献和长期社会影响的考虑曹雪涛说,包括SCI论文在内的各种定量指标应该谨慎使用。在坚决打破“五个一”和“科学第一”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同时,他建议把“培养人才”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并突出其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培训质量的控制,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体系。加强毕业生质量控制,鼓励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定期跟踪毕业生。鼓励高等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基础上,编制“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全面衡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进展和成绩。
“在评价中注意引导高校的特色发展。充分考虑大学的办学类型、发展方向、历史遗产、学科优势以及所在地区和行业的“特色”因素。”曹雪涛建议建立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估机制,赋予高校充分的发展自主权,引导高校发现优势,集中力量,形成特色发展道路。
此外,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强化评价体系的国际化元素,鼓励高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引导高校牢固树立办学特色,保持发展的“决心”。我们不应该过分重视评价结果,避免“排名”对舆论导向或资源配置的影响。应更多地将评价结果作为改革发展成效的观察手段,对评价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增强高校发展建设的诊断和预警能力。
责任编辑: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