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澳、台学生不能只参观、实习,不能搞政治。上海港澳事务办公室:提供一些国情教育课程。
以上海港、澳、台高校学生为出发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国情和社会条件教育,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香港目前复杂而严峻的形势来看,大家都明白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向,并给予正确的教育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市人大代表廖志浩认为,上海港、澳、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条件教育,有助于港、澳、台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日前,他提出要重视对沪、港、澳、台大学生的国情和社会状况教育,加强融合和引导,得到市教委、市港澳事务办公室等部门的答复。
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培训,还要跟上国情教育。
数据显示,2019年,336所符合联考条件的高校和225所符合港、澳、台研究生招生条件的高校将继续保持港、澳、台大陆高校招生规模的稳定增长。截至2019年6月,超过34,000名香港、澳门和台湾学生将在361所内地大学学习。其中,香港有15700多名学生,台湾有12000多名学生,澳门有6300多名学生,香港、澳门和台湾在上海有4000多名学生。入学和学习的学生人数创下新高。
廖志浩注意到,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港澳台学生对当前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了解不够。然而,一些高校对港澳台学生的社会情境教育思想重视不够。他们在控制政策的能力上稍有欠缺。他们害怕在解释政策时出现偏差,并且容易选择避开敏感问题。他们只注重港、澳、台学生的专业培训,而忽视了他们国情的社会情境教育。
根据有关规定,关于港、澳、台教学的[2016]96号文件取消了对港、澳、台学生“免上政治军事训练课”的提法,但提出“政治军事训练课学分可由其他国情课程学分代替”
虽然国家规定港澳台学生不得参加政治和军事训练课程,但强调了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廖志浩说,目前,政治课基本上被各高校的参观和实践所取代。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和评价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还不完善。
他认为,港、澳、台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有所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学生从小在教育和生活环境上与大陆学生完全不同。因此,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与大陆学生明显不同。“如果不考虑港澳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盲目地以书本为基础对港澳台学生进行国情和社会条件的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导致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为此,廖志浩建议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研究港澳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着眼于海峡两岸三地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因素,着眼于对认同教育和国家发展教育的客观认识,统一制定相关的必修和选修教材和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港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境,尽量淡化差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现状,重点开设几门适合港澳台学生国情和社会条件教育的课程和活动,鼓励港澳台学生积极选修课程。
为港、澳、台学生开设多项国家教育示范课程
\”我们非常同意廖志浩提出的观点.\”市港澳事务办公室表示,将把港澳学生的国情和社会状况教育纳入全市高校港澳学生教育年度计划,并在政策上落实港澳学生的国情和社会状况教育。加强顶层设计,挖掘上海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充分调动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大效果;并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加强与高校的联系,科学协调和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安排、评价和改进等相关内容。
“社会情境教育在中国国情下的生命力取决于内容是否有针对性。课程设计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市港澳事务办公室表示,要充分了解港澳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据悉,目前,我市具有港澳台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已设立学校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等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建立了港澳台招生、培训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根据港、澳、台招生情况,本市高校将为每一位港、澳、台学生提供一个专任辅导员岗位,在二级学院等岗位上工作,以确保责任转移到人民群众身上并由人民群众来落实。
近年来,上海的一些高校,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港、澳、台学生开设了国情和社会条件的专门课程,以满足军训和思想政治课的学分要求。下一步,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建立专业骨干教育管理队伍,切实提高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实效性市教委表示,在新形势下,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对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和内容安排的安排和研究,开设多门国情教育示范课程,培养一支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淡化差异、得到港、澳、台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国情教育专家队伍。同时,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鼓励港澳台学生参与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通过创建“步行教室”,加强港澳台学生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融入教育引导。
主编:张军文字编辑:王海燕主题地图来源:徐嘉敏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