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参观了北京核酸实验室。平均每天40万份样本是如何测试的?
6月17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现该医院在室外设立了核酸检测和发热筛查的专门门诊通道,可以现场排队预约核酸检测。临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说每天可以检测成千上万的样本。工作人员说早上7点和下午3点的人比较少,等待时间也很短。
18日,医院新设立的“临时收容所”也投入使用,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6月14日,北京98家医疗卫生机构向公众提供了一项新的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服务。6月17日,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日均核酸采样量约为40万人。许多检查站前排起了长队。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工作人员用他们的喇叭提醒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人保持安全距离。《新京报》记者陶然摄
早上7点和下午3点交通很少
6月17日,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急诊大楼东侧的路上,来自《新京报》的一名记者看到,该医院已经设立了几十米的核酸检测预约和登记通道。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核酸检测通道自14日建立以来已经开放了4天,每天都有数百人前来检测。其中,14日和15日,许多社区、市场和餐饮人员聚集在一起结账。队列“基本上满了”。
在现场,正在预约和登记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不断提醒排队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自费参加考试的公民可以在排队登记并支付180元的考试费后去取样本。
团队中的曾先生说,他在海淀的一家商店从事销售工作,他来这里预约是因为雇主要求他上岗前要持有核酸检测报告。排队等候的徐女士说,由于嗓子不舒服,“我希望有一个测试结果能让我放心。”
17日下午,《新京报》记者看到排队人数明显减少。据工作人员介绍,当交通流量较小时,可以直接检测到,从而消除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建议在早上7: 00或下午3: 00左右来,这相对比较小,”工作人员说。
在检测通道,几名工作人员在这里接受了预约会诊,同时,发热病人被引导到附近的发热诊断区,以降低感染风险。发热诊断区负责人表示,如果发现确诊患者,将联系指定医院进行转运治疗,疑似患者将被安置在隔离区观察。6月16日,近800人参加了筛查,其中包括50多例发热病例,但截至17日,该医院尚未收到任何疑似新病例。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王海英表示,6月11日,该院接到北京市新诊断肺炎确诊病例报告后,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小组,确保核酸检测“应查必查”,确保原患者的正常治疗。
为了缓解几天前测试人员排队的情况,医院在空地上建了一个大约15米长的“临时避难所”。医院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王乐妍告诉《新京报》,这个“临时避难所”由三个长约5米的房间组成,从6月16日晚开始建造。它已经建成,并已通电和连接到互联网。“临时避难所”于18日正式投入使用,作为核酸检测注册费和集中采样的新场所。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医务人员为市民采集了咽拭子。《新京报》记者陶然摄
每天取样10小时的静置试验
\”摘下面具,抬头,张开嘴.\”6月17日,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急诊大楼附近的一个红色帐篷下,两名身穿白色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和手套的护士正在排队抽取市民的咽拭子。用棉签擦过受试者的喉咙,在10秒钟内,样本被收集到试管中。用消毒剂消毒双手后,护士会再取一份样本。
消化内科护士刘思雨从14日起自愿在采样点值班。14日之后,被指派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人数大幅增加。即使队伍在那一天“拐了个弯”,它也会延伸几十米到达紧急入口。
15日晚,在发热门诊帮忙的刘思雨接受了该地区的一项临时核酸检测。那天晚上,来自苹果园东部附近市场的200多名市民带着社区的介绍信前来测试。她和她的同事一直忙到凌晨3点,并将所有样本送到了检测实验室。
她和另外两个同事每天都要在取样点站将近10个小时。《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缓解疲劳和僵硬,她会不时地稍微蹲下或伸伸腿。
虽然有一个电扇朝她摇着头,但刘思雨仍然被30多度的高温浸透,透过不可穿透的防护服。受不了了,她会在中午休息时消毒完毕,微微打开脸上的缝隙,让风吹进来,“那一瞬间特别舒服”。
声音也被层层保护起来。刘思雨只能喊出来,以便让前面的探测器听到。她经常觉得“她的声音在冒烟,瓜子在嗡嗡作响”。15日晚,当大批市场人员前来视察时,刘思雨担心大家听不到他的话,所以他不得不使用紧急出口处的扩音器来维持秩序和回答询问。
一些受试者在取样过程中出现喉咙过敏和咳嗽。刘思雨告诉他们尽可能屏住呼吸,不要张大嘴巴呼吸。当她进行手术时,她也会微微低下头,以防止唾沫溅到面罩或防护服上。仍然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病人咳嗽后,她总能感觉到手套上喷出的热气。取样后,她只能换手套和洗手。
在试剂准备区,测试技术人员准备将样品放入预制板中进行核酸提取。《新京报》记者陶然摄
实验室每天测试数千个样本。
在医院大楼二楼的检测实验室里,样本被放在一个金属“转移窗”里。这个银通道是样本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步,表面贴有“新冠核酸检测样本接收处”的字样。取样点工作人员打开阀门后,将样品放入通道中。
被墙隔开的实验室有很高的安全防护要求。据检验人员介绍,样品通过转移窗口进入实验室后,由工作人员进行消毒、扫描、录入和收集,放入56℃的温度箱中灭活30分钟。
在实验室,测试人员双手在生物安全柜内穿戴气密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加样枪”用于吸取检测人员的样品并滴入提取试剂盒的预制盘中,完成“加样”。
实验室由几个功能不同的房间和区域组成。样品的实验操作通过分工完成,并通过每个房间的“传输窗口”进行传输。只能同时打开“透射窗”的一侧,中间设置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房间处于负压下,以防止气体泄漏可能造成的污染。
样品需要在“扩增仪”中扩增。“一般来说,这个工具包里有能找到核糖核酸的“侦察兵”。找到扩增仪并展开后,我们可以根据图表分析结果”。检验技术员许介绍。两小时后,相关数据将显示在电脑上,工作人员将对结果进行判断并发布报告。
从周日(14日)开始,随着被筛查人数的增加,核酸检测量急剧增加。实验室工作人员表示,实验室在14日检测了500多个样本,15日检测了600多个,16日完成了1200多个样本。17日中午,又有500多份样品等待检测。
实验室显然很忙。徐和他的同事将在完成一波样品测试后立即开始下一批测试。他们连续几天要到晚上12点以后才能回家。“我基本上停不下来。”通常的核酸检测大多来自医院。两个人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现在,六个人都太忙了。
从14日起,临床实验室副主任郑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回家休息。为了完成考试任务,她必须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因为她太困了,她直接在值班室睡觉,第二天六七点继续起床工作。在实验室里拿着装填枪“装填”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几个小时后,身体会一直疲劳。但郑说,他有一个良好的体质,可以生存。
“对我来说,工作就在这里,我必须完成它。”
新京报记者张溪庭
主编:范·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