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恒的灯塔——写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
来源:新华社
思想先于行动,正如闪电先于雷声。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横向,并成为划破夜空的闪电。
1920年,中国风风雨雨,但也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今年八月,第一个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中文译本在上海出版。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性著作在中国传播。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铸造灵魂、引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20年到2020年,一百年的历史并不都是宏大的叙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与《共产党宣言》紧密相连。其中,有些人为了保护宣言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人不断创新宣言的表述方式;也有一些人正处于全盛时期,在国家最需要真理的地方开始了辉煌的生活…
在战争中,一对父子守护着“革命书刊”
在上海兴业路76号,1920年8月和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的全部中文译本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的展览厅展出。其中,9月补发的申报单的左上角盖着长方形印章,“张井泉同志(任亚)秘密藏书报20多年”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辨。这背后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他们信仰的忠诚和保护。
张,生于1898年,15岁时在上海老凤祥珠宝行当金银首饰师。他曾领导上海的金银工人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由于张与的工作关系,他有机会接触了许多马列著作、文件和刊物,如《共产党宣言》,成为他的精神指南。
1927年4月12日发生了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在关键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全问题。今年年底,当他很久没有回家时,他匆匆推开了宁波霞浦的门。父亲张觉谦没想到他的儿子带回了妥善保管一批文件和书籍的秘密任务。放下东西后,张悄悄地回到了上海。
经过多次思考,张觉潜编了一个“坏孩子死在外面”的故事,为年轻死去的张夫妇建了一座坟墓,并将文件藏在了空的棺材里。这个秘密20多年来从未被张觉潜提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事已高的张觉潜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儿子的消息,于是他拿出纪念堂里的文件,委托他的第三个儿子张交给党组织。张父子保存的许多珍贵文献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官方报纸《红色中国》报道,张·于1932年逝世。悼词写道:“任亚同志决心为革命工作而努力。他始终站在共产党的正确路线上,坚决反对一切不正确的思想……”
\”这是保护党内重要文件的壮举。\”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藏品保存部副主任王昌柳表达了对张及其亲属负有“使命重于生命”的责任的深切感受,这种纯洁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与上海评弹团合作,将张的故事改编成中篇评弹并搬上舞台。
在这些信件中,两代共产党人探索了真理的滋味
“你必须知道我发生了什么。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是,在白色恐怖时期,反动派用《共产党宣言》作为我的称号…让你害怕,让你不敢动。然而,我并不十分害怕。”
这是陈望道写给年轻一代的一封罕见的私人信件中的一段话。陈望道是一位先进的年轻知识分子,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成员之一。
1973年5月8日下午,来自浙江金华的45岁教师郑正安鼓足勇气,给备受敬仰的陈望道写了一封信:“最近,我们金华市委召开了第一次兼职理论顾问读书会,主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我们诚挚地请求您将当时翻译出版的几份原件寄给我们…同时,请告诉我们老陈翻译和发表《宣言》的情况。”
年轻一代同志对马列主义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情,使陈望道在回答中直白地“感到无限的亲切”。同时,他说:“至于学习,我建议你读新书。新书中有许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序言,比旧的要完整得多。”
据档案记载,1920年春,陈望道专心翻译《宣言》时,误把墨水当成红糖蘸在粽子里,对母亲说“够甜,够甜”,留下了“真理尝起来有点甜”的故事。在白色恐怖时期,反动派禁止转载《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被称为“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家”,被反动派列入黑名单,并多次被杀害,直到上海解放。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郑振安已经92岁了。他把陈望道的私人信件视为珍宝。“这总是让我感到特别兴奋。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闪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格,激励着我不要忘记你们的首创精神和追求真理。”
一个细节是这封信是在5月8日寄出的,回复日期是5月11日。\”我父亲一定是在收到信后立即回了信。\”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平时很少说话,他也不想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经历。“但是他对这些年轻人有答案,因为他们也热爱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想用这些话来激励他们坚持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信仰,成为宣言精神的忠实后代。”
在音频中,党史专家讲述了“活的”宣言的故事
“你写过入党申请书吗?你还记得你入党的日子吗?…..还记得老师问我们的时候吗,你读过宣言吗?后来,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本书。每次读到它,我都会感叹它的性格和力量。”
派对课像一次普通的谈话一样开始了。在“打破世界宣言,震撼风雨”的主题下,我们谈论的是“这本只有一万多字的小册子,它一出版就震动了整个欧洲”。
这是有声派对课“告诉马克思90后”的一部分。自2018年4月以来,共有19集,每集时长为一刻钟,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年轻听众中引起了“追逐戏剧”效应,观众总数超过3亿。
“网络红党班”的创建者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党建服务中心等单位。“对年轻人来说,马克思可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个宣言可能是‘高高在上’的经典理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军亲自体验了《告诉90后马克思》全集的制作。他想通过创新的形式让年轻人理解。伟人思想的形成根植于时代和实践,是丰富的、立体的。《宣言》不是一篇“板着脸推理的论文”,而是一部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
“要讲‘活’宣言的故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形成特色,有效传播,走向青年,与时俱进。”曾俊认为,系列党课的创新在于还原伟人平凡的一面,在有限的时间内以现实为基础阐释经典理论,并通过声音“占领”年轻人的“碎片时间”,使思想理论教育能够进入日常生活。
“宣言说,共产党人‘没有与全体无产阶级不同的利益’,这是‘最初的心脏’。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宣言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曾军说,自100年前陈望道第一次翻译《宣言》以来,《宣言》在中国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宣言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共产主义者找到他们生活中信仰的坐标,汲取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战场”上,年轻一代实践了他们最初的使命
出于兴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80后医生王多次阅读《共产党宣言》。但是今年的阅读和以前的感觉不同。
清明节期间,作为在抗洪期间入党的医务人员的代表,她在复旦大学陈望道的塑像下,与其他几位师生一起传达了《共产党宣言》(节选)。这座雕像一动不动,它的心像火一样。
不同的感觉来自不同寻常的测试。王工作的医院是上海市COVID-19唯一的肺炎患儿定点医院。作为一名负责传染病的医生,尽管在疫情早期对这种病毒仍有许多未知,但她从未想过退缩。归还她的飞机票回家,并告别她的年幼的孩子。她坚定地站在抗击流行病的最前线。与成人治疗不同,隔离病房里的孩子被留在父母的陪伴下,所以他们非常不安全。王和护士必须是“临时母亲”,除了治疗之外还要照顾孩子的亲属。
在治疗过程中,王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主动承担了采样、吸痰等高危工作。有时孩子必须放松,所以她穿着臃肿的防护服,跳“儿童舞蹈”。在病房外,她主动给孩子的家人添加微信,及时相互交流孩子的治疗情况,并尽力平息父母的焦虑。
“我也有孩子,我最能理解母亲的感受。”王对说道。
对王最大的鞭策是他身边的共产党员。他们有些是部门同事,有些是护士长。有些人经历了许多沧桑,而另一些人则天真烂漫。在党员的模范指导下,传染病科的所有医生和护士团结一心,努力展现他们以前的战斗力。
“他们没有任何不同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王在陈望道的塑像下吟诵。“你看,共产党员不怕危险,勇往直前。这难道不是宣言精神的现实写照吗?”
战争“流行病”见证了她对党的热爱。3月20日,王如愿入党。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今天,我们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对的,真理的味道是甜美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共产党宣言》不仅是穿透旧夜的闪电,也是照亮新时代航程的永恒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