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打一张特殊的牌来致富
选择正确的行业,小康才有希望。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推进“一村一品”扶贫,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
当谈到第一次下班回家的情景时,57岁的王印象非常深刻。“我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大概是1980年。那时,下层社会太封闭,生活条件差,没有收入来源。”第一次回家后不久,王又跑了。2016年,年过半百的王回到宁德市寿宁县下荡乡。这一次,他决定留下来创业。
\”下层政党的变化真的很大!\”王心里是高兴的。过去,党下没有路,进进出出都要\”荆棘丛生,爬山越岭\”;现在,道路是明确的,发展的道路是充满活力的。近年来,寿宁县提出将下党打造成“红色旅游新地标”,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的生力军。
2017年,在邻村旧村改造工程的帮助下,王率先投资30多万元开办了农家“百食堂”。起初,他每月损失两三千元,所以王想退下来。但最终,他决定坚持到底——去年4月,他基本上收回了投资,5月,他获利了。\”去年的净收入是15万元或6万元.\”汪对未来充满憧憬,“晚会会越办越好,游客也会越来越多。”在王的带领下,下党乡的100多名年轻人已经返乡创业,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和餐馆。
宁德也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把良好的生态变成金饭碗,走一条依山吃山的新路。
由于贫困,福鼎市太木山镇方家山村的许多年轻人不得不远走他乡打工谋生,李兆铁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李兆铁回到方家山村照顾父亲。在我的家乡我能做什么?李昭铁家有30多亩祖辈留下的茶园,由于长期无人照管,几乎被遗弃。自2012年以来,李兆铁学会了管理茶园、泡茶和卖茶。
“起初,有人嘲笑我,说我从来没有读过书,我不认识几个字,我学会了做生意。”李兆铁用五年时间证明了自己,“我在2017年建了一个新工厂,现在有100多亩茶园。”
“别管卖不卖。每年都有很多客人来我这里采茶。”李昭铁和他的茶厂因为当地政府的宣传和推广,以及他多年来积极参与国外展览而出名。
从穷小子到致富能手,李昭铁不仅自己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反击,还带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茶厂招收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0多名工人,并把顾客介绍给其他茶农。
如今,方家山村在“建设生态村,用白茶富民”的理念下发展白茶产业。“整个方家山村分工有序,老年人种茶,年轻人卖茶。”方家山村第一书记郑燕芳说,村民们开始通过喝茶致富。
与方家山村不同,福安市香环村是从零开始“耕耘”的。
湘环村村民陈桂龙在19岁时因病被截肢。他过去靠骑三轮车谋生。\”那时,他一年大约挣两三千元.\”。2010年,当地政府开始推广温室葡萄。在政府补贴的帮助下,陈桂龙开始种植葡萄。2016年,陈桂龙的家庭被列为扶贫对象。在政府的支持下,陈桂龙将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4.5亩,各种补助也缓解了陈桂龙教育经费的压力。
近年来,湘环村的葡萄收入越来越好,陈桂龙每年能挣7万元或8万元;妻子外出工作时可以挣一两千元。现在,陈桂龙的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他的大女儿也被研究生院录取了。“是政府的帮助使孩子们顺利完成了学业。将来他们的日子一定比我们的日子好。”陈桂龙说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