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山苗寨说出贫穷
新华社南宁9月26日电:深山苗寨方言脱贫
新华社记者黄浩明,陈一凡
夜幕降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吴萌苗寨,吊脚楼旁灯光交缠,观众席上的游客都在翘首以盼。悠扬的芦笙曲调响起,苗族孩子们载歌载舞,一幅充满苗族生活的画面缓缓展开。
49岁的潘杰晖是今晚的表演者之一。他能歌善舞,能打芦笙,但这些国术早就埋在深山里了,就像家乡甘东乡靳东村那颗尘封的明珠。
潘杰晖小时候和父母一样,试图从家里几亩林地中寻找出路。砍下的木头被锯成很多块,每块都有1米多长,步行到乡政府出售需要两个多小时。“卖的快,一天可以吃两次。”当他提到自己的前生时,潘杰晖依然感触颇深。后来村里过了马路,出门上班也方便了,但浓浓的乡愁又把他捆住了。“谁不想留在老家?”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这个贫困村的一些村民的木制吊脚楼被一家企业收购,“打包”搬到了县城附近的景区,并对建筑进行了重建,命名为吴萌苗寨,配备了水路等基础设施,一群村民从山里搬了出来。
“得知搬迁消息的那天,我一夜没睡,以为终于有出路了。”潘杰晖说。2018年,春节过后不久,潘杰晖一家正式搬家。
短短三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搬离山区,吴萌苗寨逐渐壮大,不仅成为“网络名人”景区,也成为4A级旅游景区。景区创新扶贫模式,开展民俗表演、田园经营等项目,让村民上门就业,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十亩地转让给景区,分给村民耕种。潘杰晖和他的妻子潘都是农场工人。他们和其他村民一起在这里种植水稻,每月领取工资。“游客还可以体验农业。”潘杰晖表示,在水稻收获季节,他们仍然可以获得红利。
白天,潘杰晖忙着种地。晚上,他穿上最好的衣服,为游客表演。\”我们的苗族歌曲、芦苇和踢踏舞很受游客欢迎.\”潘杰晖说,一场演出能赚50元的收入,旅游旺季一晚上能演两场。
潘杰晖以前只会说当地方言,近年来接触游客更多,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现在我能说普通话了,希望后人能说得比我好。”穷了半辈子的潘杰晖,只读到初中,心里是一辈子的遗憾。现在他的三个孩子在县城上学。除了努力学习,他没有别的愿望。
远处青山如雏菊,近处流水潺潺。B&Bs,餐馆,商店等。站在河的两边。在吴萌苗寨,许多村民像潘杰晖一样,过着“望山、看水、怀乡”的美好新生活。
马桂光是融水县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去年,他在吴萌苗寨租了一家店,卖芦笙作为旅游产品。弟弟马桂兵是自治区级苗族银锻技艺的传承人。今年五一假期前夕,马贵兵的第三家白银作坊在这里开业,店内银饰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购买。谈到在这里开店的原因,马贵光说,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苗族的传统技艺。
融水县文体局局长周介绍说,苗寨景区将旅游与乡村建设、异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创造了“景区+贫困村”、“公司+农户”等模式,不仅为贫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对周边村庄起到了带动作用。2016年以来,融水县通过旅游业脱贫近3万人,占全县脱贫总人数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