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世界的眼睛:从林则徐的《四大洲》到魏源的《国海图治》
林则徐编纂的《泗州志》(上图)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来,魏源接受了林则徐的委托,在《泗州志》的基础上完成了《国海志》(如下图)
徐是一个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官员
今年是林则徐逝世170周年。林则徐与江苏友谊深厚。他先后担任江苏巡抚、巡抚、巡抚,职责众多,留下了大量的善治。
道光十二年(1832年),48岁的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当时扬州千关的税点主要是“二坝”和“三坝”。“二”是指当时江都白塔河和夷陵白塔河口的中闸。为了避开这两个关卡,一些商船绕过台州,扬州千关在台州的腾巴、包坝、习字河口增设关卡,被称为“三坝”。
林则徐上任不久,先后两次出访扬州、台州。经过实地考察,他提出了控制跨坝偷税的思路:开展大规模的税务宣传活动,让货主知道货物要交税,并在检查站张贴告示,明确禁止偷税漏税,对违法者重罚;责令台州地方官员按规定收税,并派税务部门到台州的腾巴、西子河口等地设立稽查所;严惩以各种借口敲诈勒索的官员。这一举措出台一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扬州的关税大幅提高。三年后,林则徐又去了扬州、台州,看到积少成多的弊端被消除,他很高兴。他专门在腾巴等地立了一块告示板,上面写着“阳关奉贤从来不禁止腾堡大坝南北漏货税”。与此同时,他再次向台州港和三坝的商人宣布:贩运货物必须在阳关纳税,不得逃避重要的货物,不得私下绕过。否则,一旦被查出,将受到严惩。
林则徐是水利专家,治水是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人民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听说瓜州有一个叫齐延怀的人,他造了一辆运水农具——卫龙车。他认为“水利是农田的基础”,认为“水道疏浚多,农田受益多”,于是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参观。林则徐看了,喜出望外,立马赞了一句,说这款长尾车名字好听,好做。它不仅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还可以用于排水和泄洪。他还在齐彦怀的一幅画上写了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前年两次祈祷都是干的,杨志滴苏吴敏。人们不饿、不冷、不圣人,他们把包晗问题撒得到处都是。”民众中没有饥寒交迫,这当然是地方官员的喜事。
林则徐在江苏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不仅给他的事业带来了重要影响,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影响。林则徐因《虎门毁鸦片》而被誉为民族英雄。在林则徐之前,广东巡抚阮元在道光元年(1821年)禁烟,并取得一定成效。历史上有记载“之后,烟虽然抽不尽,但只在伶仃洋,不进口”。这个阮元是江苏仪征人。林则徐在江苏当官的时候,退休回国,但还是担心国家大事。阮元很夸林则徐,也很看重魏源和龚自珍。他有“阮公是聋子,见龚泽聪;阮加薪龚碧国。龚自珍和魏源是同时代人,也是林则徐的密友。林则徐去广东禁烟时,龚自珍亲自写了一篇《送侯冠霖官令》。这篇文章中,龚自珍给林则徐出主意,提出了九条禁烟意见,并建议林则徐制造先进武器用于海防,最后被林则徐采纳。
看世界志同道合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不仅是一个清官,而且是第一个“向世界睁开眼睛”的人。
林则徐生活在一个西方列强用强大的船只和枪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和世界。在林则徐身边,有一群同时和他通信的朋友,其中读者最熟悉的是魏源和龚自珍。
魏源的父亲魏邦禄是林则徐的部下,受到林则徐的高度赞扬。魏源二十岁那年,父亲从地方调到京城当官。他随父亲从老家湖南邵阳来到北京读书,在首都呆了几年,很快就出名了,引起了龚自珍的注意。道光十年(1830年),龚自珍邀请魏源参加花坛党。两年后,龚自珍再次邀请魏源参加春天的花坛晚会。这些聚会,叫观花,其实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知识的聚会。龚自珍是个疯狂的人,如风如雷,如霹雳,情深意重,又唱又叫;但是,魏源是一个沉默而有思想的人,像一棵安静的树,像一朵云,很少说话,理智胜于感性。但它们就像两个磁极不同的磁铁。虽然性格不同,但是毫不犹豫的粘在了一起。从那以后,他们被称为知心朋友,经常写信,唱诗和酒,友谊至死不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龚自珍去世后,魏源突然觉得“士如林,友越来越少”。次年,龚自珍之子龚橙带着手稿来到扬州,请魏源帮忙编纂龚自珍的作品。魏源欣然应允,为想念她作序。
感谢龚自珍的推荐,魏源见到了林则徐等人。林则徐和魏源偶尔见面,分享对国家大事的担忧。道光十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林则徐对魏源反腐倡廉的勇气惊叹不已。王是他们的朋友,诚实而有前途,但他的职业生涯却坎坷不平。这两个人同情王。魏源曾经说过,王是中国第一个谈论实学的人。王死后,魏源写了《婺源王君墓志铭》,是林则徐专门撰写的。林则徐出使广东禁烟时,魏源不仅支持,而且对禁烟充满希望。道光二十一年三月,魏源在林则徐的推荐下,愤然弃笔从军,前往浙江作战,担任参谋。后来他见朝廷和战事未卜,“知事适得其反”,于是忧心忡忡,辞职去了扬州。
魏源的性格不适合当时的官场,但他有治理的天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出任东台县令。虽然他的任期不到一年,但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魏源更适合做学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客串演出和写作。著有《吴声集》、《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顾维唐诗集》等。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国海图治,魏源写这本书与林则徐关系密切。
担负起伟大的责任,完成伟大的工作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贬新疆。他不在乎个人荣辱兴衰,却始终关心国家大事。他在广东禁烟时,组织团队收集外国报刊书籍,主持编纂《四大洲》。《四大洲志》记述了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世界地理著作。这本书影响很大,第一个打开气氛。此后,中国人写的研究外国历史、探索中国海洋的作品逐渐增多。这些作品融入了时代思潮,引导中国人“开开眼”,林则徐被后人誉为“开开眼”的第一人。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林则徐路过镇江,与故人魏源相见。魏源一直很关心林则徐的命运,一直很期待这个消息。面对无边无际的国家大事,他们忧心忡忡。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屡遭挫折而沮丧,而是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林则徐倾吐了“当你无所失,他国亦步亦趋”的长期担忧,觉得自己没有机会继续写《四大洲志》,于是把一些在广州收集、翻译、出版的外国资料和《四大洲志》手稿交给魏源,委托他进一步收集、研究外国情况和资料,以便分秒必争,迅速编撰出一份符合国人需要的世界调查报告。
林则徐知道,魏源不仅有勇气完成这项事业,而且有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完成这项事业。魏源也很珍惜林则徐的委托。他有两首诗《江口林虎韶牧之赋》:“当你感受到苍茫的日子,你会一声不吭地遇见。风雷恨弯,岁月笑龙屠。三岁炼丹-ai,河山二戒。去天空旅行,商略会去海鸥。”“今天和晚上聚集和分散,快乐的悲伤和一套衣服。你的夜晚在沙发上,第三场雨变成了苹果。到了乡下,担心了又会拿工资。我不在乎京口月,我醉了。”表达了他和林则徐之间真挚的感情。他没有避免林则徐的倒台,更没有因为怕牵连而拒绝。而是看重林则徐的托付,热爱仓促的聚散,同甘共苦。但他又说不出什么合适的语言来安慰林则徐,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担忧。诗中“处方三年,两江两山环”是两人的共同信仰——要同时关注西北和东南的边患。
泗州志不到九万字。魏源编撰了《国海志》。他以《泗州志》为依据,广泛检索新旧资料,并利用了魏子元撰写的多篇论文。他先后引用了历代志14种,中外古今世家著述70余种,以及各种奏折和一些他亲身知道的资料。他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局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海国志》的篇幅和内容深度都超过了《四大洲志》。
《国海通志》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首次在扬州出版。接下来的几年,魏源再接再厉。在地理学家邹、王士铎的协助下,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60卷;咸丰元年(1851年),扩充为100卷,次年在世界上出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源于这本书。这本书出版后,其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扩展到整个东亚文化圈。
林则徐以老实严谨的家风著称,以见世面引领潮流。中国人盯着世界永远不会闭眼。经过无数次风暴,这些眼睛更深了。(潘宝明,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