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

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

原标题:人脸识别无处不在,有必要吗? 算上今年上海两会的热门话题,“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必须走在前列;对于这个新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讨论落在了它的“B面”——…

原标题:人脸识别无处不在,有必要吗?

算上今年上海两会的热门话题,“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必须走在前列;对于这个新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讨论落在了它的“B面”——众多代表的眼中,同时又把重点放在了个人信息的保护、公共数据的安全以及社会上讨论已久的“数字鸿沟”上。

换句话说,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趋势,需要按下“快进键”,划出一些界限。

划个界限,不是给改造泼冷水,更不是拖延改造。相反,重大决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风险,以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进退范围和力度,平稳地向其理想状态前进。

两会的召开恰逢上海当地疫情。近日,上海防疫工作中的一个“姿态”得到了舆论的广泛赞誉:公开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既通过大数据实现了精准锁定,又防止了与防疫无关的个人信息被公开。

此前,有意无意过度发布的个人隐私信息,已经造成不少患者遭受舆论“二次伤害”。一方面,上海此举被称赞为对个人权益表现出一种“精准”和“温度”;在更深的层面上,是因为它抓住了一个重要的边界——流量信息的披露应该基于“必要联系”和“最小侵权”的原则,是否公布相关信息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必要公共意义。

许多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包括技术应用,都需要考虑这种边界意识。这个边界不仅包括遵守法律,还包括综合经营成本,包括行政成本、社会成本、信用成本等。如果不考虑边界,让它扩大,虽然可能会得到局部的规模增长或效率提升,但往往会造成“负外部性”,甚至推高整体成本,最终得不偿失。

几年前,当互联网经济刚刚开始蓬勃发展,一种新模式诞生的时候,舆论就讨论到了“野蛮增长”的问题。总的来说,人们有一个共识:最好在“包容性增长”的环境下,放入顺应潮流、符合需求的新事物、新模式,多鼓励、多包容,但对明显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必须及时控制,不允许过分“野蛮”。去年底以来,中央一再强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也说明“增长”和“野蛮”之间应该有一个必要的界限。

这一界限往往适用“必要联系”和“最小侵害”原则,取决于其是否促进社会福祉和符合公共利益。用这个尺度来看今天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尤其是数字时代的新浪潮和新趋势,有些方面需要着眼于趋势并加以推动,而另一些方面则需要针对问题和风险提前做好规划,正视暴露出来的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制度创新和供给来划定必要的界限,建立良性的轨道。

在NPC开放的第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李强在回答有关数据保护的讨论时明确表示,数据收集、保护、流通和交易方面的立法是重中之重。上海要积极探索,形成突破。在过去的几天里,许多代表焦虑地谈论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副作用。这是数字时代革命性的新技术,但生物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风险已经存在,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严重后果。

这不一定是技术本身的错,一定是技术运用和场景开发的错。此时急需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法律规范,而恰恰是要尽快划定界限——哪些领域、哪些主体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使用到什么程度、哪些领域、哪些主体、何时不能确定。

“人脸识别”普及的时候到了吗?在世界各地的场景中,真的有必要收集人脸信息吗?符合公众利益吗?两会的这些问题,不要轻易放过。

而这些问题不仅仅针对人脸识别。就像一位代表在专题审议中说的,无论是改造还是技术运用,终究要以“人”为标准。从人的需求出发,不可能以损害社会利益为代价去做一场“技术秀”——一场简单的“秀”,甚至是一场“秀”。不是改造的初衷,只会走向反面。

栏目编辑:朱民

文字编辑:朱

图片来源:胡荥阳照片

编辑电子邮件:shzhengqing@126.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367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