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央视网评:为什么说粮食恐慌是不必要的

央视网评:为什么说粮食恐慌是不必要的

原标题:为什么没有必要说有食物恐慌?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宣布禁止食品出口。 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开始限制大米出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的出口也…

原标题:为什么没有必要说有食物恐慌?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宣布禁止食品出口。

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开始限制大米出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的出口也因为“关闭”而停滞不前。

除了主食,俄罗斯植物油联盟还要求限制葵花籽出口。世界第二大棕榈油生产国马来西亚的出口也出现放缓。土耳其、摩洛哥等。也相继限制了农产品的出口。

在一些国家,由于各国劳动力短缺和实施关闭边境等措施,物流受阻,许多政府开始囤积食品。

国际食品市场的动荡也影响了中国的公众舆论。一些人已经开始囤积货物。中国的农业库存也有所增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也卷土重来。

我们不缺食物。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首先,这些禁运可以说是情绪化的,根本无法持续甚至执行。

这是因为许多国家出口的食物比他们能吃的多,主要是为了赚钱,这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从全球角度来看,粮食并不短缺。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作为世界上交易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大米和小麦的总产量预计今年将达到12.6亿吨,创历史新高。这远远超过了其全球总消费量,预计最终将有近4.7亿吨的盈余。

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的口粮完全自给自足。俗话说,当你手里有食物时,你并不着急。目前,中国粮食库存保持在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

2019年,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将保持稳定,并再次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长594万吨,增长0.9%。

总的来说,中国的粮食供求总体上是宽松的,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的日常消费需求,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此外,中国进口的粮食数量不是很大。自2016年中国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量为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约占中国大米消费量的1%,主要用于调整泰国香米等品种的过剩和短缺。因此,即使国际市场存在问题,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供应。

近年来,国际市场出现了几次“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然而,由于中国的持续丰收、充足的供应、充足的库存和强大的安全性,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生产率保证

从粮食生产率的角度来看,由于化肥、农药和机械化的使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09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472公斤,增长了一倍多。从人均“粮食不足”的状态来看,中国不仅可以吃到足够的大米,还可以用剩余的粮食酿酒和饲养动物,从而为人们提供大碗的酒和肉。

化肥、农业和机械的生产得到采矿、采煤、采油、化工厂和发电厂供电的支持。现代农业可以说是工业的一部分,并且已经非常强大。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甘薯等作物可在4个月内收获,亩产5000斤,一些春马铃薯高产品种可亩产10000斤。

虽然主要出口国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食品价格的波动,但目前不会对中国食品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

另一层安全

此外,中国人目前的食物结构中还隐藏着一层保障机制,以避免饥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4公斤。到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量已增至18公斤。到2017年,中国人均将消耗大约9公斤鸡肉和40公斤猪肉。中国人均消费约54公斤肉类(鸡肉+猪肉+牛肉)。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肉是由谷物制成的。按照一般的换算方法,一公斤牛肉需要八公斤谷物,一公斤猪肉需要四公斤谷物,一公斤鸡肉需要两公斤谷物。这意味着中国人平均每年吃“肉、蛋、奶”,需要400多公斤的谷物来生产。

另一方面,一个人为了生存每年需要消耗多少食物?

根据上海食品计划的供应期标准,一个人一年可以吃350公斤的食物,而中国人现在在饲料上的花费超过400公斤。换句话说,这400多公斤实际上存在于中国的食物结构中。

因此,无论从全球市场形势,还是从国内储备、现代农业技术,甚至中国的食品结构来看,食品恐慌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张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53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