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经吹嘘中国吸粉,现在为BBC“叫好”。这位“中国通行证”大使真的了解中国吗?
来源:全球人物
吴突然发表文章《外国媒体讨厌中国吗,刷新了中国网民对她的观感。显然,“接地气”和“尊严亲和”的标签不足以概括这个在英国政府中身居要职的女人。
|作者:杨丽奇·陆锋
“外国媒体讨厌中国吗?”
3月2日,英国驻华大使吴发表了一篇题为《灵魂的追问》的文章,迅速引起热议。吴表示,外国媒体在中国遭遇“歪曲报道”,掩盖了其“积极作用”。
然而尴尬的是,BBC在同一天“打”了她的脸。
BBC发表所谓“重调查”,故意编辑嫁接央视2017年关于安徽对口支援新疆的报道,捏造虚假新闻,谎称“中国政府打着扶贫计划的幌子,强迫新疆少数民族参加劳动”。抹黑中国的手段可谓越来越无限制。
在此之前,吴曾以“接地气”的形象在中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她中文流利,善用vlog,积极与网友互动,熟悉汉语成语……在很多人眼里,驻华大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中国文化爱好者。
然而,吴却得以赢得驻华大使这一重要职位,成为英国外交领域女性职场天花板上的一个突破口。显然,她并不是单纯依靠“尊严和亲和力”。
·吴若兰
被她暗示的媒体误读了
3月2日,吴在英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信微信官方号上发消息,题为“外国媒体讨厌中国吗?”。
她在文章中说,《中国日报》曾称外国媒体为“中国的仇恨者”,并引用《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中所说的话,“中国应该更多地开放自己的声音,鼓励和容忍建设性的批评”。她的暗示很明确。
两个人都被cue的媒体接受了。
《中国日报》记者回应称,他对自己报道中的文字再次被“错误引用”感到失望。“恨中国”原本是指那些一直热衷于诋毁中国的人,比如为美国情报局操纵基金会工作的所谓德国学者阿德里安·曾茨(Adrian Zenz)。然而,吴错误地引用了所有外国媒体。
胡锡进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指出吴对新闻自由的论述过于简单,“中英媒体的对比应该着眼于双方为各自社会的进步所提供的建设性”。
面对众多声音,吴暂时没有回应,但网上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人们再次意识到,即使一个外国人会说中文,并在社交媒体上向中国释放善意,他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正如观察者网所说:“促进对中国的真实、准确和全面了解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需要更大的努力。”
通过拍摄vlog 成为“网络名人”的形象大使
此前,吴在公众视野中,经常在网络上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与中国网民的友谊,并以亲和力著称。
\”我期待着回到中国,推动双边关系向前发展.\”去年9月,当她得知自己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大使时,她甚至表示要“回国”。
中国是吴在国外的第一站。早在1997年,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全日制普通话培训,并于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被委任为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秘,参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余下的工作。JLG于2000年1月正式解散后,她继续参与香港事务,直至同年9月。
2012年,在吴最后一次接触香港事务12年后,她成为第六任英国驻港澳总领事,也是第一位担任香港总领事的英国女性。
2020年10月,吴辞去英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一职,回国学习普通话。这一次,她是第13位英国驻华大使,也是第二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女性。
“我不知道这个城市,和20年前完全不一样。”吴在从首都机场到宾馆的路上惊叹不已。
她在微博账号上发布了一个孤立的视频日记。她在整个vlog中使用中文。当她看到街景时,眼睛不自觉地睁大了,也没有掩饰自己对北京城市变化的感受:“越来越大,变绿了。”
面对镜头,她说明了自己在国内感受到的疫情防控措施,言语中充满了真诚。很多中国网友被她“接地气”感染,在评论区欢迎她。
隔离后,吴访问了重庆、安、上海等城市。无论她走到哪里,都多了一集vlog,网民对她的文化兴趣和饮食偏好有了更好的了解-
在山城吃火锅的时候,吴很清楚的知道,他需要辛辣油腻的菜肴,有豆干、红糖、丹丹面;当她到达Xi时,她知道中国的汉堡包和面条一定很好吃。她在福州文庙接受“考”的时候,能把“无课教”的成语解释得很透彻。
去年年底,吴去了武汉。早在20多年前,她以背包客的身份来到武汉,对武汉“开放,欢迎不同的人”的码头精神印象深刻。“武汉人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时期。现在人们享受着自由的生活。我知道这不容易。”在接受采访时,吴赞扬了武汉医护人员的护理,并呼吁全球合作。
春节前夕,她又展示了自己的动态:拿着一把刷子柿子,做一个十二生肖的牛皮影子上下飞舞,象征着勇气和毅力,也预示着生机和繁荣。
吴曾以视频日记和回复评论的方式成为大使中的“网络名人”。
突破职场天花板的女人
吴的突然发帖刷新了中国网民对她的看法。显然,“接地气”和“尊严亲和”的标签不足以概括这个在英国政府中身居要职的女人。
在英国,1946年才允许女性加入外交部门,但招募的人数有限。第一批女大使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但这些先驱都是未婚的。直到1987年,也就是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保守党领袖的12年后,第一位已婚女大使才被任命。
尽管近年来在英国担任高级外交职务的妇女人数稳步增加,但能够获得大使职位的妇女仍然很少。因此,吴是英国外交领域突破女性职场天花板的人物之一。
吴在成为外交官之前是一名律师。她毕业于剑桥大学唐宁学院法学专业,后获得中甸法学院执业律师资格。此外,她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主修欧共体法。
1995年,25岁的吴进入英国外交部,正式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
1995年9月,他担任东欧司司长;
2001年3月,他被派往比利时布鲁塞尔,担任英国常驻欧盟代表团一等秘书;
2004年9月,他被调回伦敦,担任外交大臣的私人秘书;
2006年7月,任内阁府欧洲秘书处副主任,负责英国在欧洲事务;
2008年7月,任英国驻俄罗斯贸易投资促进署署长兼驻俄罗斯大使馆参赞,主要负责经济、科技创新和气候事务。
在纪录片《外交部内》中,吴展现了丰富的外交技巧。
在2018年从里斯本飞往巴黎的飞机上,时任英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吴与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进行了工作交流。吴若岚微微蹙眉,右手倾听,反复确认谈话中的关键信息。
约翰逊插科打诨,说“我想用法语说话,而法国人喜欢我用法语说话”,而吴则建议他只用法语来说标题。约翰逊不停地嘟囔着要练法语,吴若岚却不为所动,而是强行把话题转到准备巴黎之行上。
短短3分钟内,她在准备外交活动和提供相关战略建议方面表现出高度专业的态度。
·吴若兰(左)与约翰逊
“英国驻华大使在女王陛下任命的国家代表女王陛下和英国政府。大使负责大使馆和领事馆的政策和工作,包括:政府事务、贸易和投资、新闻和文化关系、签证和领事服务。”要了解吴,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英国大使馆官网上的这份工作介绍。
在网上,她自称是辣妹,展示自己的扬琴和书法天赋,积极与网友互动。这其实是她作为英国代表对文化关系的处理;在正式场合,她谈到扩大中英经贸合作,这是她作为驻华使节促进中英贸易和投资的职责。
至于那篇“外国媒体讨厌中国吗?”,她似乎在耐心地解释“第四权力”和批判性报道的重要性,但中国读者总觉得她为BBC等媒体写了一个“洗地”的软广告,在中国人眼中已经失去了公信力。更有甚者,BBC还是那么弱,抛出上述充满恶意的虚假报道,直接“打脸”。
吴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分歧是任何成熟和发展中的双边关系的一部分,不应减损两国取得的积极成果。”
2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王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事作出回应,表示中国一贯开放,欢迎包括英国媒体在内的外国记者来华报道,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中国反对的是利用新闻自由炮制虚假新闻,违反新闻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