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农业芯片”的脖子卡在哪里?

“农业芯片”的脖子卡在哪里?

原标题:“农业芯片”的脖子卡在哪里? 企业、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努力 农业“芯片”——种子“卡脖子”了吗?一旦种子被切断,人民会没有粮食可种吗?一系列问题…

原标题:“农业芯片”的脖子卡在哪里?

企业、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努力

农业“芯片”——种子“卡脖子”了吗?一旦种子被切断,人民会没有粮食可种吗?一系列问题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种子。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近,农业“芯片”种子卡在脖子上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和农村事务部部长唐说,农业和农村事务部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一项行动计划,以扭转种子产业,争取在约10年内实现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第一次会议研究了如何把种业翻过来,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路线图和时间表”。

种子卡在哪里?

种子进出口数据最直接,最有说服力。根据中国种子协会官网发布的进出口数据,2021年1月1日至3月10日,种子进口记录1493条,出口记录仅9条。

据不完全统计,进口种子的作物至少有几十种,如空心菜、胡萝卜、南瓜、甜瓜、西瓜、玉米、番茄、大葱、辣椒、黄瓜、生菜、苦瓜、辣椒、西兰花、西葫芦、菠菜、空白菜、甜菜、茄子。主要用于外部种子生产、试验、转让和销售等。出口的种子作物是水稻和玉米,主要用于大田生产。

根据年度数据,2020年,中国进口种子10873粒,出口种子755粒。与进口相比,出口只占不到十分之一。

唐任剑曾在两会期间透露,种子基地设在中国是可以满足的。比如大米和小麦这两种最基本的口粮,完全是自育品种。

同时在“好坏,质量高”上也有差距。例如,玉米和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仍然相对较低,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60%。蔬菜中的甜椒、耐贮番茄等种子是从国外进口的。

一位在黑龙江经营种子几十年的经销商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小麦和水稻种子基本都是国产的,部分蔬菜是进口的。进口种子一般比国产种子贵10倍左右,有的品种贵20倍左右,但质量好,产量高。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杨天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小麦、水稻等大型作物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杂粮来说,不存在“卡脖子”,而且“中国作物主要在中国种植不是问题”。

杨天宇说,玉米和蔬菜,特别是一些优质蔬菜,有一定的外国种子市场份额。“如果是‘卡脖子’,应该卡在这个部位。”

需要指出的是,进口种子的数量并不一定与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有关。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曾提到,我国自选作物面积占95%以上,水稻、小麦完全自给。

来自黑龙江省桦南县的农民技术员孙斌也是一家农业开发企业的负责人。在他看来,卡在脖子里的作物主要是蔬菜、水果、大豆,甚至一些畜禽。其中,蔬菜最为明显。

北京一家饲料企业的品牌总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据他了解,猪、牛、羊等牲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种子后面“卡在脖子里”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甚至可以说,“农”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才”。为什么会有“卡脖子”的隐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西北A&F大学教授柴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首先,就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投资、研究资金和研究实力比国内更集中。国内育种研究分散到全国各单位;二是技术研究方面,研究目标不够精准,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联合作战,未能形成强大的科研力量;然后就是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政策缺乏连续性,有时投入多,有时投入少。

柴燕还提到,国内种质资源缺乏保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去,国外种子公司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到国内的种质资源。

种子卡脖子的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柴燕提到,在农业科研领域,育种是基础研究,几十年也未必能培育出惊天动地的品种。但是,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一些文章,不仅可以快速评估自己的职称,还可以给自己的学校或研究所带来很大的好处。

柴燕认为,如何评价科研其实是有指导作用的。所以很多专家更愿意做高级研究,发表研究论文,而不是专注于育种研究。

另外,在国家层面,种子法不健全,很多农作物品种,尤其是杂粮,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如绿豆、红小豆、豌豆、大麦、燕麦等。有些甚至还没有被批准注册。

说到种子被卡在脖子里,大豆往往被外界视为象征性作物。根据数据,国内大豆产量多年来一直在1500万吨左右。虽然近两年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总产量仍不到2000万吨。

2020年国内大豆累计进口量达到1.00327亿吨,首次突破1亿吨。据以往报道,我国大豆亩产平均在130公斤左右,远远落后于国外。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柴燕认为,大豆的大规模进口并不是被卡在脖子上的原因。进口是市场行为,有需求就要进口。但育种研究不能放弃,不仅仅是大豆、玉米、杂粮,更要“重视一切作物的育种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永忠研究育种已有多年。他还提到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大豆研究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相关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刘永忠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种子产业是一个全过程产业,至少涉及种源、识别、评价、扩大、改进、创新和应用六个方面。前五条是重点,也是创新应用的前提。如果前者做得不好,后者的创新就不能真正应用于农业实践。

例如,他提到了种源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好起源中心的种质资源。玉米起源于南美,因此有必要从南美引进资源进行研究。相反,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国内对大豆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利用其起源的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学院教授孙连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种子“卡脖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原创创新技术和理论。

他提到,以美国为代表的种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企业有足够的动力投资R&D,有大量的投资资金。目前国内种业创新以科研院所为主,产学研结合链存在一些薄弱节点。

“把粮食储存在地下,把粮食储存在技术中”

种子行业如何翻身?在刘永忠看来,种子农业的转机需要一场全国性的博弈,整个过程都需要解决。孙斌认为,要把种子产业翻过来,首要任务是扶持种子企业和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

孙斌还表示,无论是国有企业、科研机构还是民营企业,地方政府都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另外,科研和企业要合作,共同发展。

据观察,种业存在产业规模发展不平衡、突破品种少、科研投入不足、高端R&D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

孙斌在两届会议期间提交了相关建议。他认为,要努力建设种质资源库、育种研发条件、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和国家大豆育种基地。

其实早在两会之前,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农业种子的问题,后来农业农村部也做了相应的安排。

比如粮食安全“党政共担责任”,提高小麦和籼稻最低收购价,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土地储粮、科技储粮”战略。

孙连军说“卡脖子”这个比喻很形象,我们被别人用双手卡在发展的脖子上。那么破解也是“两手策略”。一手是原创,中国农业要想在弯道超车,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必须有原创的创新技术。一方面是“网络化”,将国内的育种行业单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研究网络,共同努力。

例如,他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网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们、金融和物流更加方便。种业“网络化”可以使资源、技术等要素得到高效配置,达到类似的效果。

目前,翻种子产业,解决“卡脖子”问题是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第一次党组会议研究了如何把种业翻身,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负责编辑:贾楠SN24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643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