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题目:瞄准微电子、虚拟现实等战略性主导产业,连接全球创新资源
在交通流量不断的崂山区滨海大道东侧,一座充满科技气息的高层建筑在周围绿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轮廓。
作为戈尔公司的全球研发中心,建设正按计划有序进行。在官方网站的首页,Goel对其进行了诗意的描述:“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将人、自然、世界和未来联系起来,将健康、美丽和科技有机融合。”为成千上万有崇高理想的人重建更美好的生活。\”
“项目建成后,将聚集近万名研发人员,规划芯片和传感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多种形式的布局,建设一个集声学、光学、传感器、无线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软件算法、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总部级研发中心。”戈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戈尔全球研发中心的总投资为21亿元。规划建筑面积在滨海路以东,天水路以北,总规划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项目第一阶段包括各种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生产车间、数据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依托这一项目,青岛将成为引领企业创新全球布局的“主阵地”。
储备高端人才
戈尔总部位于潍坊高新区。你为什么选择在青岛建立一个全球研发中心?
在消费电子领域,Goel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企业。其客户群涵盖了全球消费电子和互联网领域的许多知名科技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可以说是自成立以来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中国元器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名单中,戈埃尔控股连续四年荣获R&D实力榜。2014年,Goel开始从零部件制造走向消费电子,并提出了“零部件+成品”的发展战略。在转型过程中,扩大高端人才储备已成为企业的核心需求。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研发平台来支持。在人才方面,青岛市各级各类人才的数量基本上占全省的1/3左右。尤其是高端人才,青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据哥尔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青岛以海外人才、产业人才和创业人才为重点,针对疫情下海外人才的回流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在政策支持、环境优化和协调推进等方面共同努力。这给企业进一步“投资青岛”带来了更大的信心。
站在工业的最前沿
戈尔在青岛的布局一直瞄准最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在微电子领域,戈尔登陆青岛的先进封装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该平台由市科技局、崂山区政府和盖勒集团共同发起和筹备。它不仅拥有2200多平方米的高规格洁净厂房和行业内一流的先进密封检测设备,还具有产业带动孵化的功能,为青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硬件方案设计、包装装配、测试包装等行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2018年9月,戈尔公司在崂山区智能传感器项目上共投资67亿元。目前,该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相关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服装、智能家居、人工智能等领域。
“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在青岛建立微纳加工和分析测试、微机电系统芯片、智能传感器等研发平台。我们将以芯片设计为先导,以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为支撑,准确定位智能硬件、汽车电子、5G等行业的产业方向,支持崂山微电子产业发展成为1000亿级产业链。”戈埃尔的相关负责人说。
在连续三年在青岛举行的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上,戈埃尔的展厅始终处于最突出的位置。作为全球虚拟/增强现实行业的领先制造商之一,Goel将其“大光学战略”与崂山区打造“虚拟现实产业之都”的愿景紧密结合在一起。位于青岛国际创新园区的山东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是在戈尔的领导下成立的。作为省内首批制造创新中心之一,该组织致力于整合全国各类虚拟现实创新资源,促进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链建设和产业链协调发展,建设山东省虚拟现实研发制造基地。
此外,戈尔还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先后参与或牵头在青岛成立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航戈尔虚拟现实研究所、青岛戈尔长光研究所和青岛虚拟现实研究所公司。
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对一个城市最大的认可是它愿意把它的伙伴带到这里。戈尔“投资青岛”最显著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其平台属性和生态价值,成为青岛与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联系的“橄榄枝”。
去年3月,Goel与其合作伙伴高通公司(中国)和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在崂山区联合成立了青岛核心谷高通公司中国Goel联合创新中心,整合高通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和Goel的平台资源,为青岛在智能音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等智能硬件和物联网领域的创新企业提供技术评估、研发指导、测试和认证支持。目前,该创新中心已经投入运行。
此外,戈尔还充分发挥了“校友企业”的优势,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市和崂山区共同建设了北航青岛研究院。经过近四年的开发建设,该研究所已建成虚拟现实、微电子、精密仪器与光电、新材料、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等创新技术与产业化相结合的五大科技创新平台。从2017年到2019年,已经招募和培训了339名研究生,包括30名博士生和近500名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去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踏上了青岛企业的工作岗位,进一步丰富了青岛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