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航天科技产业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打造雷达十亿产业
为向工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将科技价值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并围绕创新链规划产业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努力将空间工程技术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国际社会、融入时代,打造一批工业十亿创新项目。雷达行业是首批示范项目之一。
作为航天科学、技术和雷达的专业研究所,第二研究院的23个附属研究所围绕创新链构建了产业链。航天科技以服务国民经济和民生为己任,在许多地方布局了气象雷达、测绘、新材料等产业,增强了创新引领能力,加快了创新成果的孵化。目前,全国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雷达是一个进步。
人们的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幸福和幸福都取决于天气。根据“德尔菲法”,投资气象领域的每一美元将带来99美元。这意味着天气雷达行业是一块大蛋糕。60多年来,23种天气雷达产品在中国赢得了许多第一名,涵盖从地面到高空的各种类型。
在此之前,太空系统中没有特别大的气象工业公司,23家中的第一家成立了二十三所所长胡说。
23家研究所与江苏无线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携手”,借助基本建设实现“气象+雷达”产业扩张。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公司,新的空间气象,气象设备产品线将丰富和完整。将努力开发一系列用于空间、天空、地球和海洋多平台观测的产品。超大城市的垂直观测等系统级解决方案将迅速形成。数据应用服务将得到扩展。从单一产品供应商转变为“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多种气象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民航低空风切变和尾涡探测、民航平流雾预警、大型活动应急气象支持等。
此外,气象行业也深入挖掘其技术潜力,不断丰富单一类别产品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数据服务能力。以自动气象站产品为例,针对安吉白茶等客户,公司将产品设计成农业生态气象观测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白茶生长气象服务的需求,还可以进行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期的动态监测、农田养分的生态气象监测等方面。公司除了监控茶叶的生长状态外,还实现了对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状态的解读,保障了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服务的自动化。
23还注重用创新技术为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以及测绘行业服务。
地理测绘数据的快速、准确获取是因地制宜准确扶贫和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光学设备进行地理信息测绘。然而,云,贵州,四川和其他省市地区经常全年多云。光学测绘很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如光线不足和物体被云雾覆盖。测绘时间窗口有限,测绘覆盖率达不到使用要求。
为此,23机载毫米波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图应用解决了西南测图中大面积、大比例尺测图数据采集困难、时效性差等问题,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测图数据保障。
5月初,23号在贵州测绘数据示范飞行示范区成功获取了大量1:5000大型重点基础测绘数据。这种尺度数据对区域道路规划、经济发展、农业种植和退耕还林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具有许多常规雷达不具备的能力,如远距离全天候成像、高分辨率、自动目标识别和机载处理能力。与光学设备相比,它不受天气影响,可以日夜工作。对于传统光学测绘困难的地区,如西南地区,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测绘设备。
为了便于大规模业务的推广和使用,23家研究所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优化了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细化了测绘数据,确保了低使用成本。他们还在Xi安设立了研发中心,以吸引人才、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扩大工业发展。
中国有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困难测绘区域。地理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更新对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应急处理、经济规划、房地产、交通、铁路、统计、公安、农业、林业、海洋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地理信息采集的显著提高要求测绘设备的能力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2018年2月,23套机载毫米波InSAR系统被用于完成中国首个成像雷达商业测绘项目。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应用演示飞行试验将继续在云、贵州和四川地区进行。
2020年下半年,23个研究所将继续在云南、四川等地开展示范任务,积累不同地区、不同地貌的测绘数据,进一步挖掘合成孔径雷达测绘应用的产业潜力,尽快为西南经济发展的精细规划提供数据服务。
CASIC雷达行业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流程,将先进制造理念渗透到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转变,以“大雷达、大系统、大数据”为建设目标,打造全国工业发展大舞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方兴未艾。传统市场定位与产品需求的界限逐渐模糊,交叉需求带来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传统的行业分工和壁垒已经逐渐打破,整合和整合已经成为必然。
[编辑:赵一涵]